烈屿地狭人少,在文献上之记载皆以金门本岛为主,小金门部份着墨甚少。依道光年间之行政区划,烈屿为二十都,烈屿保(二十都仅辖烈屿一保)、共分三十三乡,罗厝为其中一乡。民国四年,金门合浯洲、烈屿、大嶝、小嶝四岛设立县治。设县後,保仍旧,只是都的次第及乡之数目名称,略有更易。烈屿由原二十都改为第五都、烈屿保,共有三十二乡,罗厝亦为其中一乡。民国二十四年,金门县试行地方自治,区域或多少有变。民国三十九年金门为军管区行政公署时期,烈屿之行政地位不变。民国四十年七月,金门县设五区,烈屿为其中一区。民国四十二年,金门复行县治,将各区改为乡镇,全县分设六乡镇,烈屿乡辖下八村,其中罗厝与湖下合为罗厝村。四十八年七月,行政村变更为五村,罗厝改为林湖村辖属,迄现今为止均维持现行制度。罗厝於战地政务时期,曾改名为「四维」,八十年间因村民及乡侨反应,乃改为现今之村名「罗厝」。资料来源:文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