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一九一二年春,南投闻人施学贤(西元一八八八年曾因剿彰化乱党有功,受光绪帝敕封为『五品蓝翎补用同知』)感於:「眼见陈姓、林姓等祠堂到处皆是,唯我施氏,巨贾、硕学比比皆是,至今尚无春秋祭祖之所」。於是发起创建「施氏大宗祠」之议。经过数次宗亲大会的研讨,选择在鹿港兴建大宗祠,并肩负起兴建宗祠与编修族谱的重任。历经数年,奔走於台湾各地,泉州、厦门及菲律宾群岛,遍访各地施氏宗族,募集资金、收集资料。并於民国五年及十一年两度前往福建恭谒祖陵,参拜宗祠,抄录旧有谱系,又以祖祠的型态,亲自绘制蓝图,以供兴建「台湾施氏大宗祠」之蓝本。不料,日本政府为监控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实行皇民化,百般阻扰,学贤先生几番奔走交涉,均徒劳无功。後来由台南族人捐出「六姓王爷庙」旁的土地,并以扩建「六姓王爷庙」的名义向日政府提出申请,终获核准兴建,遂以建庙为掩护,暗中动工兴建宗祠。期间所募得的捐款便移到台南,同时台南族人施右、施洋、施清标、施修三、施金成、施加寿、施乞、施成等更踊跃捐输并发动募捐。终於在民国十六年圆满落成「台湾临濮堂施氏大宗祠」。因此,原要建在鹿港的宗祠,最後盖在台南,而其号曰「台湾临濮堂施氏大宗祠」不称「台南施氏大宗祠」原因也在此。(资料来源:世界临濮施氏宗亲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