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廿年(西元1840年),中国及英国因为贸易不平等爆发「鸦片战争」,虽然「鸦片战争」在本质上是个「通商战争」,但是战败的中国因此产生剧变,史学家以此事件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道光廿二年(西元1842年),中英两国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除了割让香港之外,中国的通商口岸也从原本的广州之外再增加了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史称「五口通商」,之後欧美等国也订立条约取得同样的权利。为了保障各国船舰在各通商口岸间来往通商的安全,清同治八年(西元1869年)清廷延揽英国籍工程师韩得善(David Marr Henderson)在沿海地势险要的地点设置助航设备。「乌坵」的地理位置恰巧位於厦门及福州两个通商口岸间,扼守湄州湾及兴化湾口,地理位置重要,因此同治十三年(西元1874年)在韩得善的规划设计及哈尔定(Johh Ropinald)的监造下,从上海运来构材,在大坵之顶,海拔一百公尺处建造灯塔,也就是现在的「乌坵灯塔」。现在乌坵灯塔的塔身上可以看到一块红色的区域,上面用黄色写了「D.M.HENDERSON ENGINEER 1874」,1874年则是灯塔完工的时间。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人在西元1943年~1945年占领乌坵,并住在灯塔内,此时灯仍正常运作。日军投降前,美军飞机轰炸日军船只及灯塔,灯塔塔顶及灯具毁损,灯塔高度也因此降低。日军撤出乌坵时采坚壁清野政策,炮击乌坵灯塔,直到民国34年,英国人才修复受损的乌坵灯塔。民国37年(西元1948年)国共战争期间,乌坵灯塔严重受损,灯塔管理人员因此调离乌坵,到台湾工作,直到灯塔修复後才回到乌坵。这次整修,把石油灯改成五等电灯。民国40年(西元1951年)因为战略需求,灯塔停止点灯,但是油漆及保养工作仍持续进行。民国41年至43年数次台海战争将灯具毁损,後虽修复,灯塔仍未放光。民国59年到64年间(西元1970年~1975年),军方开始修建灯塔,提高围墙高度,并将石材以水泥材料加固,并在内侧沿墙边兴筑房舍,灯塔入口也由前海军总司令黎玉玺将军命名为「忠义门」。民国64年(1975年),军方借用灯塔,将灯具卸下,至此,乌坵灯塔的样貌全然改变,化身成为军事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