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南宫正前方,有一座义渡碑及紫南宫碑文,碑文记载光绪五年时,永济号之「船」行往於社寮、浊水村之间,吴光亮总兵亦是捐款赞助义渡者。社寮在同治年间因吴光亮将军的开发,使社寮成为内山及鹿谷地区,汉「番」土牛沟的交易站。内山货及外来品必须渡浊水溪,夏秋大水易伤人生命,董氏家族发起地方造船义渡,以董氏之店名「永济」为船号,往来社寮、浊水。日治昭和时期,兴建集集大吊桥所需之经费,以永济义渡田出卖所得,支援吊桥建设,替代永济船渐成历史,日本吊桥建筑设计的交通革命时代来临,改变交通运输方式及产业结构。但是,社寮人渡水的两项工具,仍存在至民国七十年,其一是浮重,其二是镭仔。民国七十八年集集吊桥拆除,因拦河堰改为水泥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