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港尾与茅港尾天后宫创建沿革一、茅港尾 茅港尾位於下营区内。从现今所发现的考古遗址来看茅港尾周边早就有人群的踪迹;「茅港尾」、「开化」、「右武卫」、「桥南」、「西寮」、「菜园港」、「老师园」、「下营大港」、「南廍」等遗址。其中西寮遗址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的遗址;民国58年所发现的大型巴图形石器最为特别。在荷兰时期与郑氏时期之间所撰的《梅氏日记》中记载着位於麻豆与哆罗嘓之间有条「茅港尾(Omkamboy)溪」,可知应开始有零星开垦。从地名及史料来看,可知茅港尾直到清代都有原住民的活动,如「社内」、「麻豆寮」等地都是当时原住民居住之地。〈郑氏台湾军备图〉中记为「梅港尾」,为郑氏北路屯田政策的第一处,也因天然海汊地理之便,吸引更多入垦之民。清康熙23年(1684)设茅港尾堡,茅港尾逐渐成为整个堡内之行政中心。清康熙末年以来形成街市,带来茅港尾的全盛时期[8]。清代方志《诸罗县志》中描写「茅港尾街;在桥南,邑至府一路市镇,此为最大」[9]、「倒风之水分三港…南为茅港尾港(海汊,往郡大路,商船到此载五榖、糖、菁货物。港水入至二太爷庄止)…」,皆凸显当时茅港尾之繁盛,并有大量公共建设,设军事塘汛、仓廒、公馆、渡桥、渡口、舖兵、陂圳及官道等。当时茅港尾已有的五条大街(茅港尾街、社内街、公馆街、二坑街、社尾街),热闹繁盛,为当时汉人的主要市街。而清领时期分类械斗纷争不断,许多械斗事件皆波及茅港尾,以康熙40年(1701)刘却之役、乾隆51年(1786)林爽文事件、道光12年(1832)张丙之乱最剧。清中叶前後,溪水冲刷,海埔新生地生成,茅港尾港日渐淤塞,加上地震、兵戎和瘟疫,商港地位就逐渐让给了麻豆港,蜕变成农庄。日治大正9年(1920)实施「地方制度改正」,茅港尾行政划分改属下营庄,至今属台南市下营区茅港里。日治时期至今皆无重大公共交通建设通过茅港尾,繁华逐渐退尽,成为宁静的农村。(资料来源:茅港尾天后宫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