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1792年,一名叫李应祥的文士自中国来台,起初在阿公店(现冈山镇)居住,3个月後登上火山大仙岩,於西元1796年为寻晚年隐修之所,而攀山涉水,由於李应祥善於勘舆,发现在枕头山南腰「半壁吊灯火」传为麒麟穴,於是披荆斩棘,自大仙寺内迎回观音圣像坐镇於此,隐遁修行,即为今天碧云寺的开山起源。 碧云寺真正兴建庙宇,是当时附近的8位儒生,因仰慕李应祥学养品德,与一书僮前往拜师苦读,西元1806年前往福州赶考,连书僮9人皆应试登科,9人感佩观音灵佑,於是合资大银千两,购买当时他们师徒所开垦的田地,捐作寺产,并兴建寺庙,称为碧云寺,这座寺又称为「新岩」,大仙寺则为「旧岩」。 西元1844年,因为兵燹肆虐而焚毁,东山乡民於是迎请「观音圣像」至东山,建简单寺堂安奉,信徒於是发起募捐创建「东山碧轩寺」,因此碧云寺与东山轩寺其实同源,百余年来维持良好关系。 碧云寺在同治8年至西元1903年,曾陆续修建数次,1904年又因大地震毁损一次,但寺方因故无人管理没有修建,经过信徒争取,於1949年重建,蒋介石先生曾亲临献香,并赐匾额「凌宵宝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