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山寺俗称岩仔,位於竹山镇德兴里德山巷七号,供奉观世音菩萨。原址在下崁庄和溪厝崁下,乃清康熙年间惠圆和尚所创建,第二代是妙成和尚(圆寂於清乾隆卅年腊月),现有惠圆祖师牌位与妙成和尚墓碑各一座,奉於德山寺内,妙成和尚立碑之徒众达玄孙辈有十七人之多应已相当发展。据村老传说戊戌大水,寺宇冲毁,曾一度迁建於今德兴里柯仔坑庄。至道光十三年,庄民於现址感应灵异,乃由乡绅陈朝祥倡议重建於今德山山麓,以後历代住职失传,资料付阙,无从稽考,仅知中兴重建者有习威、静来二和尚,德山寺今亦供有二师牌位。同治十三年五月有缘德和尚,感於寺无恒产,生活困难,僧人留住不易,遂以所蓄三十金,买下寺前旱地,以便耕种收成作为僧众道粮之备。民国初年,寺僧他去,後由张车、陈永发、陈永吟等相继管理,民国十八年,再度重修,廿一年由管理陈永吟及庄上父老曾贯、陈习、蔡憨、石象等礼聘玄清、达超二师住持,六十八年原管理人玄清法师年迈,管理移交慧明法师,七十二年住持亦由慧文法师接任,八十六年管理人转由德学法师负责。迄至今日,住众六十余人,皆秉朴质勤恳家风,日则认真习教作务,夜则息心念诵禅修,希望树立纯正清净的佛教道场,以潜移默化这逐渐物化的社会。台湾数十年来,社会结构与政治经济的急剧变迁,民众对宗教知识与精神的需求亦随之增长,民国八十年每月第四星期日举行念佛共修,八十一年举办青少年冬令营、开设成人佛学研习班,每周二、四分班上课,八十五年成立儿童读经班,九十三年起民众的学佛课程更增设老人读经班,至今三班的学员已将近五百人,总以淑世的心情,如法而尽力地做净化人心的工作。德山寺历年逐步进行整治工程,包含建放生池、大慈讲堂、塔院、念佛堂…等,更致力充实佛教内涵,散发庄严清净的宗教气息,将给竹山地区乃至更广远的台湾信众一个心灵滋养的园地,一个再奋发打拼的精神加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