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西地区在汉人入垦之前,属於原住民居栖之处。目前关西街区的垦拓约始於乾隆五十八年(1793)由泉州人陈智仁所组成的「连际盛」垦号,当时关西地区称为「美里庄」。後来连际盛垦号因遭泰雅族人袭击,而於嘉庆年间放弃该地的垦拓工作,并由卫阿贵承接。卫阿贵承接当地的垦拓工作後,於嘉庆年间成立公馆作为课租收谷之地,并将此地改称为「新兴庄」。嘉庆二十五年(1820)卫阿贵的五个儿子合组「卫寿宗」公号,接替卫阿贵的垦户地位,并於道光三年(1823)将「新兴庄」改为「咸菜瓮」,後人雅其名为「咸彩凤」或「咸菜硼」,最後转为使用「咸菜硼」之名。关西太和宫,又称为三界庙,主祀三官大帝,约於清嘉庆十七年(1812),由当时的垦主卫阿贵所创建,原址位於复兴庄。清同治年间由黄台三、黄台贵等人发起修建,位置迁移至今关西分驻所一带,日治初期被占为竹北二堡办务署,後遭日人焚毁。明治三十三年(1900)罗碧玉、陈春隆等人发起新建完竣,并择迁至现址前方,而改称太和宫。昭和四年(1929),罗碧玉、黄德洋等人再发起迁建至今址,於昭和六年正式完工。民国五十八年庙宇进行修缮,而成为今日所见之庙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