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关西位於新竹市的东北,为凤山溪上游重要的城镇。在清初汉人入垦之前,此地属於平埔族竹堑社居栖之处。汉人约在嘉庆、道光年间,大体上是从新竹平原循凤山溪而上进行拓垦,关西是出入内山要津,乃设隘守护。关西市街包括老街与新街,老街始建於嘉庆17年(1812),新街即咸菜硼,创设於道光2年(1822)。关西郑氏一族系从广东饶平来台垦殖,最初是六世祖郑清雅在弱冠之年来台,卜居台北莺歌尖山下桥头一带.至九世祖郑成珋於乾隆末年迁往兰阳头城,经营打金店舖,并开垦二结、三结及四结,颇有积蓄。後恐牵连闽粤械斗,又於道光14年(1834)迁到淡水厅竹北二堡咸菜瓮,今关西北门口附近从事垦殖。除了购买田屋外,也大约在此时建立了郑氏荥阳祠堂。传说创建之初,勘舆师建议采「丑山兼艮」,即略偏北的风水坐向,主财运亨通。但家族决议改采「艮山兼丑」,即坐东北朝西南的坐向,主文运,可见郑氏家族重视科举,培育子弟之用心。郑氏祠堂与罗氏家庙都位於北门口附近,地势较高,早年可以俯瞰关西市街,并遥望河谷及对面远山,收负阴抱阳之利,充份反映古时风水观念。郑氏祠堂是典型的三合院,即客家所谓的「正屋带左右横屋」。祠堂背後有一土丘,即客家建筑的「化胎」,中央有一株荔枝树,枝干茂盛。祠堂後面可见到以卵石垒成像圈背扶手的挡土墙,也是客家地区常用的手法。古时的祠堂或家庙除了祭祖功能外,事实上与寺庙略同,兼具教育,文化及公共活动之多元机能。为学童的启蒙教育,祠堂可兼作私垫﹔地方族人喜庆及年节庆典,可充作场所活动﹔族人排解权益纠纷亦在祠堂举行。有些大的祠堂还附建戏亭,定时邀请戏班演出酬神敬祖,宗族共聚一堂,弥足温馨亲切。关西郑氏祠堂是清道光中叶所创建,当咸菜硼开拓正盛之时,是台湾客家祠堂的重要典型。透过这座祠堂,令我们了解台湾移民历史,对当年披荆斩棘之辛苦倍加钦佩。 建筑特色 在建筑形式上,正身大门入口处采塔寿(凹寿面),门上题「荥阳世第」堂号,两侧有「只父恭兄即是祖宗肖子、光前启後便成天地完人」对联。正厅供奉祖先牌位,神龛上悬挂「带草衍派」匾额,正厅两侧墙面开有西式洗石子拱门,神龛台座亦以洗石子处理,为昭和二十三年( 1948 )修缮时所加,反映当时的营建技术,神龛下方设有土地龙神香位,为客家建筑特色之一。 祠堂正立面材料使用主要为红砖与石材,墙基皆以石砌成,塔寿柱之琴脚(柜台脚)是唯一加雕刻的部份,墙面以红砖平砖顺砌;内部隔间及背面部份墙体则为泥砖造,卵石基脚,外墙以穿瓦衫保护,以防止雨水侵蚀墙身。郑氏祠堂於兴建时红砖均特别过油处理,故砖色特别红,是一大特色。祠堂前方的天井以卵石铺地,建筑整体朴实无华,并未有过多的装饰,而是以合宜的比例,高耸的翘鹅来塑造庄重的建筑气氛,充分表现出客家建筑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