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冷圳为本会辖区内大甲溪最上游之灌溉进水口,位於左(南)岸,即天轮发电厂对岸,创建於昭和3年(1928),原专为灌溉日据时期台湾总督府大南庄蔗苗养成所蔗苗繁殖场而设,原灌溉面积815公顷,乃前日本总督府之官设官营埤圳,本省光复後改为农林厅种苗场,该圳亦由该场继续管理。 到了民国45年为安置大肚山机场扩建用地被徵收农户,将该种苗场土地大为缩小(仅剩81.92公顷),余地放领予该移居农民,而该圳亦移给当时之丰荣水利会接管(台中农田水利会之前身)後於民国64年合并予台中农田水利会至今。大南庄蔗苗养成所位於新社区,距丰原东方16公里余,大甲溪左岸东势区对岸高台地,海拔介於455~545公尺之间,包括新社、鸟铳头、大南、马力埔、水底寮、仙塘坪等地,地形南北长12公里,东西宽8公里。大南庄蔗苗养成所虽肩负供给优良品种蔗苗之重大使命,但因无灌溉水源,只依靠雨水灌溉,甘蔗之品种不易保持。 有监於此,日本政府在昭和2年(1927)开始有灌溉设施之想法,并获得当时议会通过花费日币145万余圆之预算。大南庄蔗苗养成所工事(白冷圳未命名前),日据时期台湾总督府殖产局於昭和2年(1927)进行工程的设计,工程则由内务局负责施工,於昭和3年(1928)12月开工,昭和7年(1932年)5月完工,施工时间为3年6个月,总计工程费为104万圆,并於9月完成通水试验,10月14日举行通水仪式。在仪式中由台湾总督府殖产局长殖田殖局先生,将大南庄蔗苗养成所工事导水路命名为「白冷圳」。 导水路长 16.5 公里, 全线圳路设於山腰竣坡处,除明渠外,主要构造物有隧座 22 座、渡槽14库及3座倒虹吸工,其中一座倒虹吸工长度346 公尺,管径 1.2公尺跨越山谷,为巨大水利工程。该等工程均极为艰钜,由於年代久远,水路工程已经老化,以往因经费之关系, 只局部改善内面工之防漏, 致断面缩小。而大甲溪上游兴建数座提供水力发电用水之拦河坝,造成白冷圳取水困难及导水不足。因气候较为凉爽,又用水量不足致使灌区作物别转变及导水路沿线土地利用遽增,既有之灌溉设施在管理上未能配合作物之需求,造成灌区末端用水不足。 本会有监於此,於民国75年~76年间,委托水利局规划总队,办理上述诸问题之改善;当时因经费之关系,未依规划报告作进一步之细部设计加以规划改善,仅自76年之规划报告加以改善,已不符实际之需要,故计画针对白冷圳之安全性检讨、中间调整池、田间灌溉模式等,加以检讨并提出对策,改善白冷圳灌区现况、灌溉管理困难等问题。(本文选自 台中农田水利会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