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生大帝庙旧名称为「大帝宫」,创始於荷据时期,建庙於新化区丰荣里,俗称「洋子」。依据台湾县志卷九杂记志记载:大道公庙建於荷据时期,但真正创建年代,却无正确资料可资考证,庙宇在清朝履经翻修,中日战争期间,由於免不了受到战火波及,又欠缺维护,呈现倾圯失修之相。抗战胜利台湾光复後,人民生活状况逐渐好转,於民国37年间才进行光复後第一次修建。民国63年再度重建,在铜雕观世音菩萨像背後,发现刻有「明万历丙辰年弟子蔡保祯恭造」字样,它比郑成功登陆台湾(1661年)尚早45年。由此证明大帝宫确属荷据时期所建立,实为全台唯一古老保生大帝庙宇。关於本庙建立时期,虽不能证明是1616年所建,惟据民国63年11月底,有台南市文献会专家在庙内开会,认定是1624年所建。纵使有所误差,亦应相去不远。庙宇属两殿式建筑,分前殿及後殿,左右各有一道廊,在门廊之上方各书「大德称帝」及「保我长生」字样,廊道可通前殿、後殿、太岁殿(民国102年落成),前殿供奉主祀神-保生大帝,前殿主神保生大帝於2010年间重塑时,发现全身为软性(手脚可动)据雕刻师傅说这种软身佛像已很少见。後殿奉祀-南海观世音菩萨,福德正神、注生娘娘及十八罗汉;观音佛像为明万历年间(1616年)大陆青斗石所雕塑,弥足珍贵。另有百年历史木制灵签61面。後殿有二幅古时先民船只航行至洋仔港停泊登陆及保生大帝择地建庙彩绘图,为先民登陆开垦之历史作见证。庙前广场两边各有一座「旌旗」象徵荣誉和权威,在古代只有受过皇帝敕封的神,才享有此种待遇;庙庭广阔,设置凉亭2座、月眉池1座,环境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