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禅寺」,是法鼓山的开山宗师东初老人,根据百丈禅师创立的丛林制度,以务农维生、禅修生活为主的原则而取的。最初只有一栋二层楼农舍,即这次被列入台北市历史建筑之一。这栋农舍目前位於大殿後方,一九七一年左右,由东初老人率领弟子建造;一九七五年,农舍落成启用,一楼作为客堂,二楼则供奉文殊师利菩萨,称为文殊殿。 早期农禅寺周围遍布菜园、竹林,常住众亲手植种菜蔬、采收竹笋,除供寺内日常食用,也分送给邻近居民。一九七七年,农禅寺才启用一年多,老人即舍报往生,没有太多时间在寺中弘法,不过他以文化教育发扬佛教的理念,以及自力更生的农禅家风,都被继任的圣严师父继承下来,并一一加以落实。 另一处历史建筑「入慈悲门」三门,则位於大殿入口处,是师父接任农禅寺住持後所兴建。随着师父在寺内弘法时间增加,参加共修的人也愈来愈多,原有空间逐渐不敷使用,一九八三年,决定在农舍後方加建大殿,於是,农舍後院成了大殿前院,「入慈悲门」成为信众前往大殿的入口。而目前寺内许多铁皮搭盖的建筑,像禅堂、斋堂、僧众寮房、办公室,同样也是在需求空间的情况下,逐步增建出来的。 从面临拆迁到成为历史建筑 由於师父主持禅七、佛七、讲座,带动年轻人学佛修行的风气,来寺内出家的年轻人,一九八九年已近三十位,农禅寺俨然也成了培养青年弘法人才的摇篮。不过,一九八九年「关渡平原保护区」的公布,农禅寺面临了拆迁问题。为祈求问题可以顺利解决,这一年三月,师父在寺内的念佛共修会上,带领近一千位信众虔诵〈大悲咒〉二十一遍,不久後,即在金山乡找到法鼓山这块土地,农禅寺的问题也因此获得解决。 一 九九O年八月,师父在寺内宣讲「四众佛子共勉语」,以「提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为法鼓山的方向和目标。随後,法鼓山各事业体陆续成立,办公室皆设在寺内;法鼓山举办的法会、成长营、读书会等活动,也都在寺中进行。在法鼓山的成长过程中,农禅寺肩负起经营、推动法鼓山各项建设的重责大任。因缘总是那麽不可思议,原本随时可能面临拆迁的农禅寺,在成为台北市历史建筑後,将获得妥善保存,拆迁问题也随之化为无形。 永远的弘法道场 一九七五年启用後的农禅寺,在僧俗四众经营支持下,短短三十年不到,成为汉传佛教在台湾的弘法重镇;其後,更成了法鼓山发展的中心枢纽;随着法鼓山佛教园区逐一完成启用,未来农禅寺的任务,将有另一阶段的转型。即使时空环境不停变更,农禅寺角色也跟着不断转换,不过,农禅寺一样都会在每个时期,都承担着不变的弘法、护法任务。文字来源:农禅寺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