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春古城建於清光绪元年,光绪五年竣工,座落於恒春平原的中央,周围有三台山、虎头山、龙銮山和西屏山等山峦平原,聘请当时知名堪舆的文官「刘璈」看风水,以猴洞山为龙脉,分别於东西南北建置四座城门,均设有炮台,城墙外有护城河围绕,是台湾地区难得保留完整的城门古蹟。 恒春建城已有百年历史,恒春古城为台湾重要国家古蹟,究竟城门构造有何奇妙之处呢?在各县市保留许多古城遗迹,其基本构造包含城墙、城门、炮台、门楼、壕沟、慢道、马道等所构成,以恒春古城之东城门为说明: 城墙:采用材料为「糯米糊、蔗糖浆、砺壳灰」夯筑而成,以「版筑夯工法」建筑,是最古老的建筑工法,现今从城墙表面外观可看出水平线条,为当时夯筑时所留下的痕迹。 城门:恒春共有4座城门,城门又分为城台,上方为「城楼」、下方为「门洞」。城台上半部采用砖块砌成,下半部以砾石与灰浆填缝砌筑,底部以花岗石铺底。 门额:四座城门的门额大小不一,采用玄武岩为建材,门额均加上框饰。 炮台:是城墙突出的部分,上方可以放置大炮。炮台上有大炮四门,两门朝前,令两门位於左右以45度向前倾斜,以花岗石为材料,用以承受炮火的後座力。 城壕:即是护城河,功能主要为增强防御性,二则挖壕沟的土,作为筑城之用。目前城壕均已填土或作为排水沟。 雉堞:即为「城垛」,指的是城墙上突出的地方,让原本的城墙更具有造型,当然也有防御的功能,中央有一小孔,方便士兵门作为射击掩护使用,增加攻守的优势。 慢道:又名为「踏道」,作为登城使用之便道。 马道:为城墙上作为通行守卫的道路。 女墙:位於外城墙上,作用近似栏杆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