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列为国家二级古蹟的恒春古城,是台湾保留最完整的城门古蹟,抵御外敌是当初兴建古城的原因,由清朝大臣沈葆祯奏准筑城,由熟稔勘舆的刘璈选定城址,於西元1875年(清光绪元年)起建,历经五年时间竣工,至今已有130余年历史。恒春古城城墙总长约3,208公尺,厚度约6.6公尺,共建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每座城门的制高端皆设炮台,另外还兴筑城楼、城台与城垛,城墙现今还有部份被保留下来,仅有四座城门外观尚属完整。虽然恒春城楼已不复当年古丽,今日重登城门,思古之情仍将油然而生。古城东门位在恒春前往满州的要道上,城门上筑有牌楼,可见炮台与炮孔古物,在做古蹟修复时,则依古城原貌新建城墙,从东门能够推想当初四座城门由城墙围绕的概貌。只剩下门洞和雉堞的西门位在热闹的中山路上,由於四周房子栉比鳞次,使西门看起来显得矮小;其实,过去西门一带就是商业区,西门正处於交通繁忙的路线上,不论当地居民或外地来客都必须穿越城门而过,时至今日,这里人口密集、商业兴盛的情形更甚以往,使得今日西门周边的巷道更显得狭小拥挤。南门还保有拱形城门、砖砌城墙及飞檐式的牌楼,是四座城门中保存最为完整的,但是经过多次整建的南门,也是最不接近原貌的城门;从垦丁方向进入恒春镇一定会经过南门,是最容易被看到的城门,现在已经成为恒春镇圆环的中心点。北门昔日为恒春县城的正门,位於重要的交通通道上,由城门右侧的斜坡道可以登上城门,是唯一开放游客登墙参观的城门。北门至今还保留着清光绪2年所立、恒春古城唯一的碑石,原来建有单檐歇山式附轩亭的城楼,则已不复见。为了重新打造恒春古城的历史人文风味,成为带动观光人潮的艺文小镇,屏东县政府遂推动「恒春古城再生计画」,将恒春既有人文内涵及自然资源整合起来,植入民谣之森、恒春故事馆、漂浮城墙等特色景点,并规划琅峤大道与公署空间、影视旅游街巷风情、猴洞山自然表演场域、环城游憩路线等四大旅游主题,创造旅游话题性、舒适性、故事性及特色性,让游客自然而然爱上这个百年老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