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春民谣是从庶民之间开始流传的音乐,是一种以声音刻划生活经验、历史背景及地方色彩的丰富文化,为了使这项无形的文化资产不致凋零失传,屏东县政府於民国98年将恒春医院旁的旧有宿舍辟为恒春民谣馆,展出《思想起》、《四季春》、《守牛调》、《平埔调》、《五孔小调》、《枫港小调》、《牛母伴》这七种曲调的曲谱及乐器,盼为恒春民谣留下发展的根基。 恒春民谣起源於不经意的偶然。本来是一群前来恒春开垦的外地人,因为思念家乡的亲人,不禁随口哼唱的一些歌曲,这些歌曲可能是在家乡时所听到的片段曲调,或者是自己随意编出来的谱,由於旋律好听,并且朗朗上口易於背诵,便渐渐流传开来,包括恒春、满州、枫港、车城等地皆能耳闻这些歌曲,因为深具地方性特质,後被称为「恒春民谣」。 从音乐研究的角度来看,通常会依照曲调特质、产生原因及分布区域来做分类,而恒春民谣馆所展示的七首曲调,即是恒春地区的传统民谣,其中,守牛调虽然只在满洲流行,但由於清领时期及日据时代的满州都隶属於恒春,所以就将守牛调纳入恒春民谣中,光复之後,因为恒春与满州分为两个行政区,就改称为满州民谣。相信来到恒春民谣馆,等於对早期恒春的历史文化与常民生活做一趟完整的巡礼。 而提起恒春民谣,最具代表性的曲调莫过於〈思想起〉,最知名的歌手就是陈达。陈达的嗓音低沉并富情感,深深唱出异地游子的思乡之情,虽然贫苦一生,却未减对歌唱的热爱,因他之故,也兴起了恒春地区的民歌风潮;在陈达过世後,特别将他的故居辟为纪念馆,如实呈现生前的简朴环境,同时介绍其生平及对恒春民谣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