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人习称观音亭,现爲三级古绩,建寺以来虽历经多次整修,但仍维持着200余年前的风貌与规模,成爲珍贵的文化资产,并於2013年获选内政部「台湾宗教百景」之一,颇具历史意涵。莲座山独峙於大汉溪中,其形势犹如莲花出水,因而得名。清嘉庆3年(西元1797年),由锺尚仪等人鸠资创建募捐建佛寺於山岩,奉祀观世音菩萨和十八罗汉金尊,名为观音寺;至西元1904年(明治37)年,大溪仕绅监於庙宇有倾圮之虞,乃募金大事重修,并增建拜亭,西元1925(大正14)年再行鸠资彻底修缮,西元1934(昭和9)年将原拜亭改为歇山重檐拜亭,直至今日。莲座山观音寺的建筑受限於地形因素,不能作纵向发展,故为一座五门单殿式的庙宇,屋顶的形式为三川脊,正殿的前方有拜亭,此乃观音寺建筑上的最大特色,其屋顶采重檐歇山,内有八卦藻井。寺内的剪黏、泥塑维妙维肖,木雕、石刻、彩绘等皆古朴雅致。本寺的右侧10余公尺林荫处设有敬圣亭(惜字亭),该亭亦为重要的古建造物,名为「奎星楼」,建於西元1936(昭和11)年。内奉文曲星君,是由红砖砌成的三段式亭子,上、中二层题有对联,亭身的龙吟虎啸石刻栩栩如生,剪黏、雕塑精美细致。佛寺右侧尚有祈求文风昌盛的奎星楼,供奉北斗七星中的魁星,爲庇佑文运之神明,这座奎楼尚具有敬惜字亭的功能,因此兼具字纸炉的构造及庙宇的飞檐筒瓦,上头饰以吉兽磁砖及浮雕,十分华丽。奎楼旁另有小亭奉祀福德正神及树神,小庙看来朴实无华,相传观音寺建庙之前即已存在,也颇具历史。资料来源:本府文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