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選單按鈕

最新動態

從三根手指到健康十指的生命奇蹟─ 精準醫療助「龍蝦爪畸形」父迎健康女

2025-11-24

2025年11月20日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生殖醫學中心 單基因突變不再決定命運。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生殖醫學中心運用尖端基因檢測與試管技術,成功阻斷導致出生單手僅有三根手指「龍蝦爪畸形」的罕見單基因突變遺傳疾病,協助病人誕下健康女嬰,而女嬰日後若有生育規劃,也不會產下有相同遺傳罕病的後代,創下全球罕見終結「裂手–外胚層發育不良–顎裂(EEC) (Ectrodactyly–ectodermal dysplasia–clefting syndrome) 症候群」新生突變(de novo mutation)的案例,締造「從三指到十指」的生命奇蹟。 北醫附醫施俊明院長表示,精準醫學的發展帶領醫療照護持續創新與精進,醫療的角色由「治療疾病」邁向「預防風險」。此項喜訊不僅是臺灣醫療技術的突破,更是北醫附醫以個人化精準醫療守護生命的承諾與實踐,未來也將持續結合精準醫學與臨床照護,以科學與愛的力量實現「延續健康生命」的夢想。 北醫附醫生殖醫學中心陳啟煌主任指出,此次求診的李先生一出生即罹患罕見遺傳疾病EEC綜合症,由於當時台灣的醫療技術尚未成熟,其生母為讓他獲得更完善的照護,便在國際知名小兒血液腫瘤專家 James S. Miser 教授及其妻子 Angela Miser 的協助下,將他自幼帶往美國生活。成長過程中,飽受手足裂、毛髮稀疏、唇顎裂及泌尿道異常(腎臟發育異常、輸尿管問題)所苦,迄今接受超過五十次手術。 儘管成長路上面臨種種考驗,李先生與妻子Liz攜手建立家庭後,孕育健康下一代的心願始終未變,兩人將希望寄託於臺灣的生殖醫療技術,赴北醫附醫生殖醫學中心尋求協助,而如何突破罕病單基因的遺傳是醫療團隊必須克服的一大挑戰。 陳啟煌主任團隊接下這項極具挑戰的任務,經基因檢測確認,個案帶有TP63基因的新生突變,屬於自體顯性遺傳模式,是導致EEC綜合症的致病原因;EEC綜合症是罕見的先天性遺傳疾病,發生率約十萬分之一。若父母其中一方帶有此突變,下一代約有50%的機率發病。典型臨床表現包括外指(Ectrodactyly)或「龍蝦爪樣畸形」(Lobster Claw Deformity),新生兒的手可能僅有三根手指,伴隨外胚層發育異常含唇顎裂、泌尿道異常(腎臟發育異常、輸尿管問題)、眼部問題 (乾眼、角膜炎、視力異常) 、聽力問題及生殖泌尿系統畸形等症狀。 另外,陳啟煌主任強調,由於個案為新生突變(de novo mutation),傳統基因連鎖分析無用,等同「從零開始」突破科學盲區。最終,醫療團隊以第三代試管中的單一基因遺傳性疾病檢測(PGT-M)設計客製化基因探針、逐胚胎精準分析及排查,成功挑選出唯一一顆未帶突變且染色體正常的健康胚胎,並順利植入。 經過十個月懷胎,產檢中超音波確認是健康的十根手指,妻子於今年九月順利分娩,迎來一名女嬰,確認是健康的十根手指後,團隊「歡聲雷動」。陳啟煌主任說,女嬰除了擁有完整的手指,也不帶有TP63突變基因,象徵罕病遺傳的命運終結於女嬰這一代,為家族帶來新的希望。 陳啟煌主任強調,此次不僅是協助遺傳罕病家庭產下健康小孩,也證實即使在「新生突變、無上一代家族史」的情況下,仍能透過先進的「第三代試管」技術PGT-M,成功終結罕見超過 6,000 種以上的單一基因疾病遺傳疾病的傳遞。包括如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地中海貧血及血友病等常見的遺傳性疾病(請參閱表一),可望於試管療程中進行基因檢測與胚胎篩選,提前降低遺傳風險。 陳啟煌主任提醒,無論是否有家族遺傳病史,夫妻雙方都應重視婚前健檢與帶因篩檢,提早了解自身的基因狀況,並與專業醫療團隊共同規劃安全且安心的生育旅程,讓每一個新生命都能從健康出發。單基因突變家族不應被歧視或宿命,透過精準醫學的創新與精進,醫療的角色由「治療疾病」邁向「終結風險」。 表一、常見的遺傳性疾病 系統 常見單一基因疾病 致病基因 神經系統 SMA(脊髓性肌肉萎縮症) SMN1 亨丁頓舞蹈症 HTT 神經纖維瘤病 1 型 NF1 心血管系統 馬凡氏症 FBN1 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 LDLR / APOB / PCSK9 遺傳性長 QT KCNQ1 / KCNH2 / SCN5A 內分泌/代謝 PKU PAH 先天性腎上腺增生症 CYP21A2 半乳糖血症 GALT 呼吸系統 囊性纖維化 CFTR 原發性纖毛運動異常 DNAH5 / DNAI1 血液系統 鐮刀型貧血 HBB β-地中海貧血 HBB 血友病 A / B F8 / F9 眼科 視網膜色素變性 RHO / RPGR 聽力 遺傳性聽損 GJB2 皮膚 EEC TP63 表皮分解性水皰症 COL7A1 等 結締組織 成骨不全症 COL1A1 / COL1A2 發育/智力 Rett syndrome MECP2 X 聯鎖脆折症 FMR1 資料來源: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李先生(右)與妻子Liz(左)順利迎接健康女嬰,而女嬰日後若有生育規劃,也不會產下有相同遺傳罕病的後代,創下全球罕見終結EEC綜合症的案例。 ▲李先生妻子Liz於今年九月順利分娩,迎來一名女嬰,確認是健康的十根手指後,北醫附醫生殖醫學中心團隊「歡聲雷動」。圖為李先生在產房迎接女兒。 圖為李先生在產房迎接女兒。

從三根手指到健康十指的生命奇蹟─ 精準醫療助「龍蝦爪畸形」父...

中醫大附醫攜手馬來西亞砂拉越大學推動醫療科技與精準照護

2025-09-02

2025.08.12 10:23 工商時報 劉朱松 ▲中醫大附醫與馬來西亞砂拉越大學合作,近日於馬來西亞古晉共同舉辦「2025 Advances in Medical Technology and Patient Care Symposium」醫學研討會,迴響相當熱烈。圖/中醫大附醫提供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大附醫)與馬來西亞砂拉越大學(UNIMAS)2024年簽署合作備忘錄之後,建立長期合作夥伴關係,並進一步推動實質發展,近日於馬來西亞古晉(Kuching)共同舉辦首場大型醫學研討會「Advances in Medical Technology and Patient Care Symposium」,聚焦肥胖治療、癌症質子治療、醫療人工智慧、帕金森症新療法及心房顫動治療等精準尖端技術。 中醫大附醫國際醫療中心院長黃致錕,在開幕致詞中表示,此次會議不僅展現台灣在精準醫療與創新科技的成果,也開啟台馬醫療合作的新篇章,期盼雙方持續深化交流、共同造福民眾健康。 黃致錕院長以「肥胖治療的趨勢與未來」為題,解析全球肥胖帶來的健康威脅,並強調結合新型抗肥胖藥物、腸胃荷爾蒙調節,及基因與腸道菌群研究,闡述多學科整合治療的重要性。 放射腫瘤部粒子放射治療科簡君儒主任Dr. Chun-Ru Chien,分享「質子治療在癌症治療中的應用」,介紹質子治療如何精準照射腫瘤,減少對正常組織損傷,已有不少國際病人赴台治療。中醫大附醫2024年成立台灣第五座質子中心,為台灣新穎治療設備,期望照顧更多患者。 世界神經放射線醫學會聯盟郭萬佑主席Dr. Wan-Yuo Guo,闡述「醫療人工智慧作為精準醫療的基礎驅動力」,說明AI結合影像、基因與臨床資料,提升診斷準確度與疾病早期偵測,並優化臨床決策流程。 神經部陳睿正主任Dr. Jui-Cheng Chen,介紹全球首創雙靶點磁振導引聚焦超音波(MRgFUS)技術,同時治療帕金森患者的震顫與動作僵硬,為無法接受深腦刺激術患者提供非侵入性新療法。 心臟血管系心律不整科主任林晏年Dr. Yen-Nien Lin,分享「同步心房顫動消融與左心耳封堵」的臨床經驗,指出單次手術同時處理心律異常與中風風險,有效改善患者預後與生活品質。 另外,來自馬來西亞砂拉越大學UNIMAS的專家方面,資源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Dr. Edmund Sim,介紹了CARISA(癌症風險評估工具包),工具包進行早期癌症檢測。 馬來西亞砂拉越大學醫學與健康科學學院的資深耳鼻喉頭頸外科教授Dr.Ing Ping Tang,介紹了耳科植入物的新進展。 此次研討會是雙方簽署MOU後,首場大型活動,推動醫療創新與人才培育交流等多元專案,象徵雙方深化合作的新里程,促進台馬醫療新技術進步。

中醫大附醫攜手馬來西亞砂拉越大學推動醫療科技與精準照護

台灣健保走向國際!秀傳醫療體系推動海外視訊診療服務

2025-08-04

觀傳媒 提供 2025年8月1日 週五 下午2:37 (觀傳媒彰化新聞)【記者陳雅芳/彰化報導】台灣擁有全球引以為傲的全民健保制度,醫療品質與制度效率備受國際肯定。為回應旅外台商與外籍健保卡持有者對於健保醫療服務的高度需求,秀傳醫療體系近年積極推動「健保國際延伸」計畫,率先在東南亞布局,與當地優質醫療資源接軌,讓「遠距健保」從願景走向實踐。 ▲為讓旅外台商及持健保卡的外籍人士也能享有優質服務,秀傳醫療體系選定越南等東南亞地區作為先行據點,建立遠距診療轉診機制。(秀傳醫療提供) 秀傳醫療體系國際事務長張武修教授於7月25日越南胡志明市,與當地知名專科醫師、同時也是台北醫學大學醫學博士的黃清俊醫師共同進行視訊診療與跨國轉診服務的模擬演練。 此次演練模擬場景為台商突然出現急性健康問題,經由當地診所初步處理後,透過視訊連線與台灣醫師進行二次諮詢與判斷,最後啟動轉診回台機制,整體流程迅速且順暢,展現健保與醫療科技的結合成果。 會議中,來自越南、柬埔寨、新加坡等地的醫療工作者、台商代表與台灣醫療系統專家齊聚一堂,就技術、流程、法規以及健保申報制度等多項議題展開深入交流與討論。許多與會者對於台灣醫療能量的國際輸出表示肯定,並認為這樣的合作模式不僅便利旅外民眾,更提升在地醫療系統的能量與水平。 秀傳醫療體系執行長黃靖媛指出,國內健保制度明確、醫療服務品質高,我們希望整合體系內十家醫院的資源,建立24小時不中斷的線上健保諮詢與轉診平台,協助解決海外台商在使用健保時面臨的技術與行政障礙。 黃靖媛表示,我們發現海外台商在就醫時,常面臨語言、文化差異,以及醫療體系不熟悉等困境。透過這項服務,民眾能直接與熟悉的台灣醫師視訊對話,並搭配當地醫師處置,建立起雙向合作的醫療機制,大幅提升就醫品質與安全感。 此外,秀傳也積極投入電子病歷與健保申報資料的技術整合,未來預計與健保署協調,讓在地就診資料能與台灣健保資料串接,真正做到醫療資訊共享、精準判斷與連續照護,落實跨境醫療服務。 張武修強調,健保走出國門,讓全球台商與健保持卡人無論身在何處,都能感受到「台灣醫療不打烊」的溫度。

台灣健保走向國際!秀傳醫療體系推動海外視訊診療服務

北榮重粒子500例達陣!胰臟癌三成最多 吸引東南亞癌友

2025-07-04

2025-07-03 14:03 聯合報/ 記者 李青縈/台北即時報導 北榮重粒子治療中心治療達500例,醫療團隊特別為第500例患者準備水果,祝福他順利完成治療。北榮重粒子及放射腫瘤部主任劉裕明指出,重粒子癌症病人中,國人占九成,有一成是專程來台灣治療的國際病人,以東南亞居多;主要致癌以最難治癒的胰臟癌為主。 6月30日,台北榮總重粒子治療中心迎來第500位接受治療的病人。這位來自高雄的病友,是肝癌患者治療效果良好已經完成治療,在治療完成後由醫療團隊準備的水果。他坦言很意外自己正好是第500例,也很慶幸能在台灣接受到這項國際先進的癌症治療。他說,希望自己的經驗能讓更多病友知道,現在不用出國,也能在台灣獲得一流的醫療選項。 台北榮總自2022年展開重粒子臨床試驗、2023年5月15日正式啟用正式啟用,副院長李偉強指出,期間經歷新冠疫情肆虐,醫療團隊仍持續推進各項試驗與評估,最終讓這項技術得以穩定落地。他表示,重粒子治療優勢,在於其物理特性能精準破壞腫瘤、減少對周邊正常組織的損害,對像胰臟癌、骨肉瘤等高難度癌別,提供了新的治療可能。 李偉強表示,北榮團隊積極與包括Mayo Clinic在內的國際醫療機構合作,希望擴大治療適應症;不只提升北榮在癌症治療的競爭力,也推進讓台灣癌症治療國際能見度。 劉裕明分析,目前500位完成治療的病人中,有九成是台灣病患,也有來自東南亞及美國的國際病人專程來台接受治療。癌種分布以胰臟癌為主,占三成,其次為攝護腺癌、肝臟及肺臟等。重粒子副作用相對輕微,是患者選擇這項療法的主要考量之一,第500例患者正是因為安全、效果好而選擇重粒子。 除了重粒子治療,北榮在硼中子捕獲治療(BNCT)方面亦累積近500例經驗,為目前全球唯一同時具備這兩項先進放射治療的醫療機構。北榮正建置新一代加速器型BNCT設備,預計未來將可服務更多適應症患者。

北榮重粒子500例達陣!胰臟癌三成最多 吸引東南亞癌友

台灣之光!中醫大附醫「智慧醫療、生醫創新」獲亞太年度最佳醫院大獎

2025-04-15

2025/04/11 17:08:00 記者陳佳鈴/台中報導 2025年備受矚目的亞洲醫療大獎《Healthcare Asia Awards》頒獎典禮,於4月10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隆重舉行,該獎項表揚亞太地區在醫療創新與社會貢獻方面表現卓越的機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憑藉其智慧醫療與生醫創新發展,獲頒 「Hospital of the Year年度最佳醫院」大獎,成為台灣醫界的耀眼標竿。同時,院長周德陽獲選為「CEO of the Year年度最佳執行長」,成為本屆唯一獲此殊榮的醫療專業領袖人物,展現其卓越醫療管理與創新成就,雙料獲獎實至名歸。 周德陽院長表示,此次榮獲「Hospital of the Year年度最佳醫院」殊榮,充分肯定中醫大附醫在智慧醫療、創新生醫與永續發展方面的深耕成果。周德陽院長指出,中醫大附醫近年來持續深化數位轉型與智慧醫療,屢獲國際肯定,包括:美國Newsweek新聞週刊2023–2025年連續三年全球最佳醫院、2023–2025年全球最佳智慧醫院;HIMSS(美國醫療資訊與管理系統協會)多項最高成熟度認證,包括今年3月成為全台首家通過AMAM 第七級-最高等級認證,及INFRAM 7、EMRAM 7、及DIAM 6等高階認證,榮獲台灣首座Davies Award和2023年數位健康指標(DHI)全球最高分等榮譽。 周德陽院長強調,醫療品質的核心在於「以病人為中心」。在醫療創新方面,中醫大附醫透過七大跨領域研究平台,積極推動AI醫療與創新生醫發展,涵蓋細胞治療、外泌體、腸道菌相、感染基因體、神經退化性疾病等領域,並深化產學合作。例如,成功開發全球首例針對實體腫瘤、獲美國FDA核准的異體CAR-biTE GDT細胞療法,開創國際先例,為病人帶來全新治療希望。此外,中醫大附醫榮獲「台灣永續行動金獎」與「亞太永續行動銀獎」,展現醫院在淨零排放與綠色醫療上的積極作為,體現醫療創新與社會責任並行的價值理念。 周德陽院長榮獲亞洲年度最佳CEO 精湛醫術與卓越領導並進的國際典範。 此次能從眾多亞洲地區頂尖醫療領導者中脫穎而出,榮獲「CEO of the Year亞洲年度最佳執行長」,周德陽院長不僅展現卓越醫療行政管理能力,更以神經外科專業在醫術領域備受推崇。他所研發的「腦出血內視鏡血腫清除術」,已被納入哈佛大學《臨床神經外科技術》教科書,成為國際中風手術標準,大幅提升病人存活率與術後預後。周德陽院長感謝專業人士與同儕的高度肯定,並特別強調團隊的關鍵角色:「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遠。中醫大附醫的成就,正是來自跨領域、跨專科團隊長期以來的攜手努力與堅持。」 周德陽院長的傑出領導力也於2024年獲得美國權威媒體《Newsweek》肯定,獲選「Top Hospital CEOs」。該評選表彰在醫療創新、病患照護與組織領導上展現卓越表現的醫療機構領袖,並以人本精神、科技應用與團隊文化為核心指標,具高度國際影響力。周德陽院長為亞洲少數入選者之一,帶領中醫大附醫積極推動AI智慧醫療,並在病人照護與醫療品質上屢創佳績,充分展現新世代醫療領導者的遠見與格局。 中醫大附醫自2022年起承接衛福部「新南向醫衛合作與產業發展」計畫,由周德陽院長擔任計畫主持人,帶領全院團隊,將台灣卓越的醫療軟實力與醫衛產業輸出拓展至馬來西亞與汶萊,成果斐然。駐馬來西亞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葉非比代表與衛福部吳玲瑩專門委員特地出席頒獎典禮表達賀意與肯定,彰顯中醫大附醫在推動醫衛新南向的具體成果有目共睹。這些成果透過第三方國際認證機構的競賽獲獎,不僅提升了台灣國際醫療品牌的全球能見度,更讓世界看見台灣醫療的實力與影響力。 周德陽院長表示,醫療的核心不僅是技術創新,更是對生命的關懷與社會責任的實踐。中醫大附醫未來將持續深化智慧醫療、永續發展與跨域合作,提供以病人為中心的高品質醫療照護,並積極拓展國際合作,攜手共創更優質、永續的全球健康新願景。 ▲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憑藉其智慧醫療與生醫創新發展,獲頒 「Hospital of the Year年度最佳醫院」大獎,同時,院長周德陽(左2)獲選為「CEO of the Year年度最佳執行長」,成為本屆唯一獲此殊榮的醫療專業領袖人物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院長周德陽(左2)是神外權威,他所研發的「腦出血內視鏡血腫清除術」,已被納入哈佛大學《臨床神經外科技術》教科書。此次獲選為「CEO of the Year年度最佳執行長」,成為本屆唯一獲此殊榮的醫療專業領袖人物。 資料來源: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1638756

台灣之光!中醫大附醫「智慧醫療、生醫創新」獲亞太年度最佳醫院...

台灣之光~林口長庚榮登美國HIMSS數位健康指標評比全球第一,為國際醫療數位化典範

2025-03-14

全球醫療資訊技術領域的年度盛會—HIMSS 2025 (Healthcare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s Society),於2025年3月3日至6日於美國拉斯維加斯盛大舉行。 在3月4日的開幕式中,大會安排包含歐、美、亞等各大洲共六位代表進行演說,林口長庚醫院因為在智慧醫療領域的傑出表現,由林昆儒教授以亞洲及台灣代表身分受邀上台,向全球與會者介紹台灣及長庚醫院的醫療資訊成就,吸引全球智慧醫療專家的目光。 林口長庚醫院在本次大會中,亦因在2024年 HIMSS 數位健康指標 (Digital Health Indicator, DHI) 評比中獲得滿分佳績,為全院評比第一的醫療機構,成為大會的矚目焦點。HIMSS數位健康指標 (DHI) 是衡量醫療機構數位成熟度的重要工具,涵蓋四大關鍵範疇,包括「資訊交互運作能力」、「以人為本的健康照護」、「預測性分析力」及「治理和勞動力」,透過綜合評估全球醫療機構的智慧化程度。 林口長庚於2022年初次參加數位健康指標 (DHI)評比,即獲得全球第二名的佳績。 歷經兩年透過持續強化IT基礎建設、數位影像、臨床決策支持及智能醫療技術,最終更上一階達成400分滿分佳績,正式榮登數位健康指標 (DHI)全球第一的榮耀,也是台灣第一個獲得數位健康指標 (DHI)滿分的醫療院所;顯示林口長庚在數位醫療轉型的全面突破,成就已超越全球多家頂尖醫療機構,成為國際醫療數位化的典範。另林口長庚於2024年9月通過HIMSS INFRAM(IT基礎建設模型)第七級(最高級)認證,達智慧醫療認證新里程碑的成就,也於本次大會給予一併肯定。 林口長庚陳建宗院長表示,此次獲得HIMSS 數位健康指標 (Digital Health Indicator, DHI) 評比滿分,不僅是對醫院數位轉型的肯定,更是全體醫療與技術團隊共同努力的成果。未來,林口長庚將持續深化數位健康創新,透過大數據分析、人工智慧及跨部門合作,打造更智慧化的醫療環境,為病人提供更高品質的健康服務,共創全民健康。 林口長庚醫院林昆儒教授(左起第三位)在HIMSS 2025 大會開幕式中,以亞洲及台灣代表身分受邀上台,全程以中文向全球與會者介紹台灣及長庚醫院的醫療資訊成就,吸引全球智慧醫療專家的目光。 資料來源:長庚醫療財團法人全球資訊網,https://www.cgmh.org.tw/tw/News/PressNews/250311001。

台灣之光~林口長庚榮登美國HIMSS數位健康指標評比全球第一...

全球最新「醫療照護指數」排名出爐 台灣醫療連7年蟬聯雙榜首

2025-02-18

2025-02-14 21:27 聯合報/ 編譯 羅方妤/ 即時報導 全球資料庫網站「Numbeo」近期公布全球2025年「醫療照護指數」(Health Care Index),台灣依舊高居榜首。台灣以醫療照護指數86.5分、醫療照護花費159.2分,連續7年蟬聯雙冠,領先分別位居第二、第三名的鄰國南韓與日本。 兩項指數排名第4至第10名的國家是荷蘭、丹麥、奧地利、法國、西班牙、芬蘭和泰國,分數介於77.3至79.3,以及141至145.1之間。中國大陸在醫療照護指數排名第32,醫療照護花費則排名第35。美國則分別排名第38、第33。 Numbeo自2012年起發佈醫療保健指數,根據過去36個月的各種數據,針對各國醫療照護水準進行排名。該網站自2014年起每年公布兩次排名,評分指標包括醫療人員技術與能力、醫療設備、醫療所在地點的易達程度等指標等。台灣自2019年起,兩項指數每年高居第一。 全球資料庫網站「Numbeo」近期公布全球2025年「醫療照護指數」(Health Care Index),台灣連續7年蟬聯雙冠。圖/截取自全球資料庫網站Numbeo

全球最新「醫療照護指數」排名出爐 台灣醫療連7年蟬聯雙榜首

馬國遊客在台心臟病發 中國醫急救搶命 牽起台馬醫療契機

2025-01-23

16:20 2025/01/23 中時 馮惠宜 中國附醫國際醫療中心執行長周艾齊(右二)日前參加馬來西亞砂拉越大學教學醫院的落成典禮,巧遇砂拉越第一副總理Douglas(左二),Douglas因其親戚遊台灣時猝倒獲救,對台灣滿懷感恩,也相當誇讚台灣的醫療。(中國附醫提供) 真的是過命的交情!1名馬來西亞民眾去年(2024)耶誕夜來台旅遊時,突然心臟病發猝倒,經民眾CPR並叫救護車送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救治,他在兩天內即接受置入心臟去顫器,並於14天後返國,這場緊急救命遭遇意外牽起台灣與馬來西亞砂拉越際醫療契機。 55歲的馬來西亞人查理上月(12月)到台灣旅遊,耶誕夜當天在台中勤美誠品與妻子享用晚餐,突然一個轉身就失去意識,當時周邊民眾看到立即施與CPR、並打119叫救護車,上救護車後經電擊恢復心跳,大約15分鐘後送達中國附醫急診;當時因其外國人身份,加上沒有旅遊險,該院立即通知院內國際醫療中心協助,並由在該院進修的馬國醫師黃志勤加入溝通協調。 中國附醫國際醫療中心執行長周艾齊(右)日前參加馬來西亞砂拉越大學教學醫院的落成典禮,巧遇砂拉越第一副總理Douglas(中),Douglas因其親戚遊台灣時猝倒獲救,對台灣滿懷感恩,也相當誇讚台灣的醫療。(中國附醫提供) 中國附醫內科部心臟血管科醫師林晏年指出,經檢查患者因心室顫動造成心跳停止,因此給予電燒、植入心臟去顫器的建議。 但由於患者是國際病人,沒有健保、旅遊醫療險,自費醫療所費不貲,幸好患者是政府公職人員,還是砂拉越第一副總理Douglas親戚,最後在Douglas情義相挺下,病患很順利在2天後就接受植入心臟去顫器,並在住院7天後出院,事發14天後即返國,而且相關病歷資料已轉給其居住地的醫師。 林晏年說,患者鬼門關走一回,對於台灣醫療效率和品質相當肯定,並表示,如有機會很希望馬國的醫師也有機會到此學習;適巧中國附醫國際醫療中心執行長周艾齊早已排定1月中旬參加砂拉越大學教學醫院的落成典禮,並簽署合作備忘錄,因這段緊急救援的情緣,有幸見到砂拉越總理,並且與其第一副總理Douglas相見。 周艾齊回憶,Douglas不斷誇贊台灣醫療,還說,「我很意外這家醫院都還沒真正收到錢之前,就這麼相信我,搶時間救治我的親戚。」她則回應:當時只顧著救人,只想著讓病人少花錢、趕快出院! 資料來源:中時 新聞網

馬國遊客在台心臟病發 中國醫急救搶命 牽起台馬醫療契機
這個資訊是否對你有幫助?
展開選單
關閉選單
回上頁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