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選單按鈕

最新動態

台灣之光!中醫大附醫「智慧醫療、生醫創新」獲亞太年度最佳醫院大獎

2025-04-15

2025/04/11 17:08:00 記者陳佳鈴/台中報導 2025年備受矚目的亞洲醫療大獎《Healthcare Asia Awards》頒獎典禮,於4月10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隆重舉行,該獎項表揚亞太地區在醫療創新與社會貢獻方面表現卓越的機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憑藉其智慧醫療與生醫創新發展,獲頒 「Hospital of the Year年度最佳醫院」大獎,成為台灣醫界的耀眼標竿。同時,院長周德陽獲選為「CEO of the Year年度最佳執行長」,成為本屆唯一獲此殊榮的醫療專業領袖人物,展現其卓越醫療管理與創新成就,雙料獲獎實至名歸。 周德陽院長表示,此次榮獲「Hospital of the Year年度最佳醫院」殊榮,充分肯定中醫大附醫在智慧醫療、創新生醫與永續發展方面的深耕成果。周德陽院長指出,中醫大附醫近年來持續深化數位轉型與智慧醫療,屢獲國際肯定,包括:美國Newsweek新聞週刊2023–2025年連續三年全球最佳醫院、2023–2025年全球最佳智慧醫院;HIMSS(美國醫療資訊與管理系統協會)多項最高成熟度認證,包括今年3月成為全台首家通過AMAM 第七級-最高等級認證,及INFRAM 7、EMRAM 7、及DIAM 6等高階認證,榮獲台灣首座Davies Award和2023年數位健康指標(DHI)全球最高分等榮譽。 周德陽院長強調,醫療品質的核心在於「以病人為中心」。在醫療創新方面,中醫大附醫透過七大跨領域研究平台,積極推動AI醫療與創新生醫發展,涵蓋細胞治療、外泌體、腸道菌相、感染基因體、神經退化性疾病等領域,並深化產學合作。例如,成功開發全球首例針對實體腫瘤、獲美國FDA核准的異體CAR-biTE GDT細胞療法,開創國際先例,為病人帶來全新治療希望。此外,中醫大附醫榮獲「台灣永續行動金獎」與「亞太永續行動銀獎」,展現醫院在淨零排放與綠色醫療上的積極作為,體現醫療創新與社會責任並行的價值理念。 周德陽院長榮獲亞洲年度最佳CEO 精湛醫術與卓越領導並進的國際典範。 此次能從眾多亞洲地區頂尖醫療領導者中脫穎而出,榮獲「CEO of the Year亞洲年度最佳執行長」,周德陽院長不僅展現卓越醫療行政管理能力,更以神經外科專業在醫術領域備受推崇。他所研發的「腦出血內視鏡血腫清除術」,已被納入哈佛大學《臨床神經外科技術》教科書,成為國際中風手術標準,大幅提升病人存活率與術後預後。周德陽院長感謝專業人士與同儕的高度肯定,並特別強調團隊的關鍵角色:「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才能走得遠。中醫大附醫的成就,正是來自跨領域、跨專科團隊長期以來的攜手努力與堅持。」 周德陽院長的傑出領導力也於2024年獲得美國權威媒體《Newsweek》肯定,獲選「Top Hospital CEOs」。該評選表彰在醫療創新、病患照護與組織領導上展現卓越表現的醫療機構領袖,並以人本精神、科技應用與團隊文化為核心指標,具高度國際影響力。周德陽院長為亞洲少數入選者之一,帶領中醫大附醫積極推動AI智慧醫療,並在病人照護與醫療品質上屢創佳績,充分展現新世代醫療領導者的遠見與格局。 中醫大附醫自2022年起承接衛福部「新南向醫衛合作與產業發展」計畫,由周德陽院長擔任計畫主持人,帶領全院團隊,將台灣卓越的醫療軟實力與醫衛產業輸出拓展至馬來西亞與汶萊,成果斐然。駐馬來西亞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葉非比代表與衛福部吳玲瑩專門委員特地出席頒獎典禮表達賀意與肯定,彰顯中醫大附醫在推動醫衛新南向的具體成果有目共睹。這些成果透過第三方國際認證機構的競賽獲獎,不僅提升了台灣國際醫療品牌的全球能見度,更讓世界看見台灣醫療的實力與影響力。 周德陽院長表示,醫療的核心不僅是技術創新,更是對生命的關懷與社會責任的實踐。中醫大附醫未來將持續深化智慧醫療、永續發展與跨域合作,提供以病人為中心的高品質醫療照護,並積極拓展國際合作,攜手共創更優質、永續的全球健康新願景。 ▲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憑藉其智慧醫療與生醫創新發展,獲頒 「Hospital of the Year年度最佳醫院」大獎,同時,院長周德陽(左2)獲選為「CEO of the Year年度最佳執行長」,成為本屆唯一獲此殊榮的醫療專業領袖人物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院長周德陽(左2)是神外權威,他所研發的「腦出血內視鏡血腫清除術」,已被納入哈佛大學《臨床神經外科技術》教科書。此次獲選為「CEO of the Year年度最佳執行長」,成為本屆唯一獲此殊榮的醫療專業領袖人物。 資料來源: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1638756

台灣之光!中醫大附醫「智慧醫療、生醫創新」獲亞太年度最佳醫院...

台灣之光~林口長庚榮登美國HIMSS數位健康指標評比全球第一,為國際醫療數位化典範

2025-03-14

全球醫療資訊技術領域的年度盛會—HIMSS 2025 (Healthcare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s Society),於2025年3月3日至6日於美國拉斯維加斯盛大舉行。 在3月4日的開幕式中,大會安排包含歐、美、亞等各大洲共六位代表進行演說,林口長庚醫院因為在智慧醫療領域的傑出表現,由林昆儒教授以亞洲及台灣代表身分受邀上台,向全球與會者介紹台灣及長庚醫院的醫療資訊成就,吸引全球智慧醫療專家的目光。 林口長庚醫院在本次大會中,亦因在2024年 HIMSS 數位健康指標 (Digital Health Indicator, DHI) 評比中獲得滿分佳績,為全院評比第一的醫療機構,成為大會的矚目焦點。HIMSS數位健康指標 (DHI) 是衡量醫療機構數位成熟度的重要工具,涵蓋四大關鍵範疇,包括「資訊交互運作能力」、「以人為本的健康照護」、「預測性分析力」及「治理和勞動力」,透過綜合評估全球醫療機構的智慧化程度。 林口長庚於2022年初次參加數位健康指標 (DHI)評比,即獲得全球第二名的佳績。 歷經兩年透過持續強化IT基礎建設、數位影像、臨床決策支持及智能醫療技術,最終更上一階達成400分滿分佳績,正式榮登數位健康指標 (DHI)全球第一的榮耀,也是台灣第一個獲得數位健康指標 (DHI)滿分的醫療院所;顯示林口長庚在數位醫療轉型的全面突破,成就已超越全球多家頂尖醫療機構,成為國際醫療數位化的典範。另林口長庚於2024年9月通過HIMSS INFRAM(IT基礎建設模型)第七級(最高級)認證,達智慧醫療認證新里程碑的成就,也於本次大會給予一併肯定。 林口長庚陳建宗院長表示,此次獲得HIMSS 數位健康指標 (Digital Health Indicator, DHI) 評比滿分,不僅是對醫院數位轉型的肯定,更是全體醫療與技術團隊共同努力的成果。未來,林口長庚將持續深化數位健康創新,透過大數據分析、人工智慧及跨部門合作,打造更智慧化的醫療環境,為病人提供更高品質的健康服務,共創全民健康。 林口長庚醫院林昆儒教授(左起第三位)在HIMSS 2025 大會開幕式中,以亞洲及台灣代表身分受邀上台,全程以中文向全球與會者介紹台灣及長庚醫院的醫療資訊成就,吸引全球智慧醫療專家的目光。 資料來源:長庚醫療財團法人全球資訊網,https://www.cgmh.org.tw/tw/News/PressNews/250311001。

台灣之光~林口長庚榮登美國HIMSS數位健康指標評比全球第一...

全球最新「醫療照護指數」排名出爐 台灣醫療連7年蟬聯雙榜首

2025-02-18

2025-02-14 21:27 聯合報/ 編譯 羅方妤/ 即時報導 全球資料庫網站「Numbeo」近期公布全球2025年「醫療照護指數」(Health Care Index),台灣依舊高居榜首。台灣以醫療照護指數86.5分、醫療照護花費159.2分,連續7年蟬聯雙冠,領先分別位居第二、第三名的鄰國南韓與日本。 兩項指數排名第4至第10名的國家是荷蘭、丹麥、奧地利、法國、西班牙、芬蘭和泰國,分數介於77.3至79.3,以及141至145.1之間。中國大陸在醫療照護指數排名第32,醫療照護花費則排名第35。美國則分別排名第38、第33。 Numbeo自2012年起發佈醫療保健指數,根據過去36個月的各種數據,針對各國醫療照護水準進行排名。該網站自2014年起每年公布兩次排名,評分指標包括醫療人員技術與能力、醫療設備、醫療所在地點的易達程度等指標等。台灣自2019年起,兩項指數每年高居第一。 全球資料庫網站「Numbeo」近期公布全球2025年「醫療照護指數」(Health Care Index),台灣連續7年蟬聯雙冠。圖/截取自全球資料庫網站Numbeo

全球最新「醫療照護指數」排名出爐 台灣醫療連7年蟬聯雙榜首

馬國遊客在台心臟病發 中國醫急救搶命 牽起台馬醫療契機

2025-01-23

16:20 2025/01/23 中時 馮惠宜 中國附醫國際醫療中心執行長周艾齊(右二)日前參加馬來西亞砂拉越大學教學醫院的落成典禮,巧遇砂拉越第一副總理Douglas(左二),Douglas因其親戚遊台灣時猝倒獲救,對台灣滿懷感恩,也相當誇讚台灣的醫療。(中國附醫提供) 真的是過命的交情!1名馬來西亞民眾去年(2024)耶誕夜來台旅遊時,突然心臟病發猝倒,經民眾CPR並叫救護車送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救治,他在兩天內即接受置入心臟去顫器,並於14天後返國,這場緊急救命遭遇意外牽起台灣與馬來西亞砂拉越際醫療契機。 55歲的馬來西亞人查理上月(12月)到台灣旅遊,耶誕夜當天在台中勤美誠品與妻子享用晚餐,突然一個轉身就失去意識,當時周邊民眾看到立即施與CPR、並打119叫救護車,上救護車後經電擊恢復心跳,大約15分鐘後送達中國附醫急診;當時因其外國人身份,加上沒有旅遊險,該院立即通知院內國際醫療中心協助,並由在該院進修的馬國醫師黃志勤加入溝通協調。 中國附醫國際醫療中心執行長周艾齊(右)日前參加馬來西亞砂拉越大學教學醫院的落成典禮,巧遇砂拉越第一副總理Douglas(中),Douglas因其親戚遊台灣時猝倒獲救,對台灣滿懷感恩,也相當誇讚台灣的醫療。(中國附醫提供) 中國附醫內科部心臟血管科醫師林晏年指出,經檢查患者因心室顫動造成心跳停止,因此給予電燒、植入心臟去顫器的建議。 但由於患者是國際病人,沒有健保、旅遊醫療險,自費醫療所費不貲,幸好患者是政府公職人員,還是砂拉越第一副總理Douglas親戚,最後在Douglas情義相挺下,病患很順利在2天後就接受植入心臟去顫器,並在住院7天後出院,事發14天後即返國,而且相關病歷資料已轉給其居住地的醫師。 林晏年說,患者鬼門關走一回,對於台灣醫療效率和品質相當肯定,並表示,如有機會很希望馬國的醫師也有機會到此學習;適巧中國附醫國際醫療中心執行長周艾齊早已排定1月中旬參加砂拉越大學教學醫院的落成典禮,並簽署合作備忘錄,因這段緊急救援的情緣,有幸見到砂拉越總理,並且與其第一副總理Douglas相見。 周艾齊回憶,Douglas不斷誇贊台灣醫療,還說,「我很意外這家醫院都還沒真正收到錢之前,就這麼相信我,搶時間救治我的親戚。」她則回應:當時只顧著救人,只想著讓病人少花錢、趕快出院! 資料來源:中時 新聞網

馬國遊客在台心臟病發 中國醫急救搶命 牽起台馬醫療契機

中醫大附醫創新醫療推廣到馬國 推動新南向醫衛交流

2024-10-18

2024.10.18/ 11:39/ 工商時報 劉朱松 中醫大附醫將質子治療等尖端創新醫療推廣到馬國。包括衛福部專門委員吳玲瑩(右3)、中醫大附醫國際醫療中心院長黃致錕(右5)、中區體系副院長李建智(右2)、放射腫瘤部粒子放射治療科主任簡君儒(右6)、整形外科醫師黃循敬(右1)、國際醫療中心執行長周艾齊(右7),與國際醫藥大學研究暨創新研究所副所長Wong Shew Fung(右4)。圖/中醫大附醫提供 質子治療是治療癌症先進的粒子射線療法,未來將成為治療癌症的主流,中醫大附醫今年啟用運作的質子治療中心,是台灣中部最先提供質子放射治療的醫療院所,已收治多名病患,獲得良好反應。其中,兩名直腸癌病患顯示腫瘤明顯縮小,持續進行下一步手術等治療。中醫大附醫推動新南向計畫,將此質子治療成果與經驗推廣到馬國,受到高度關注與熱烈討論。 中醫大附醫第三年執行衛福部「新南向醫衛合作與產業發展計畫」(新南向計畫),國際醫療中心院長黃致錕,帶領包含粒子放射、減重代謝、整形重建6人團隊,17日與簽署合作備忘錄的馬來西亞國際醫藥大學,在吉隆坡舉辦「2024 Smart Health Transformation Forum-Proton Therapy & Metabolic Surgery & Plastic Surgery」,與馬國學界、醫療人士熱絡交流質子治療等先進技術與成果。 衛福部專門委員吳玲瑩致詞表示,多次參與中醫大附醫新南向計畫的重要活動,欣見中醫大附醫持續深化與MOU機構的合作,為台馬醫衛交流努力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因此,衛福部才賦予中醫大附醫艱鉅任務,我們會持續給力、一起攜手前行。 中醫大附醫的質子治療中心,是全台四座當中最新的一座,它具有360度高精準定位,整合外科手術、免疫治療、細胞治療與一站式國際醫療服務,提供高品質治療與滿意度。 放射腫瘤部粒子放射治療科主任簡君儒表示,以直腸癌為例,中期直腸癌常使用前導性骨盆放射治療來讓腫瘤縮小,以利後續手術進行,但骨盆放射治療也伴隨常見(雖然大多輕度)的消化道與泌尿道副作用,而質子治療有望減少這些副作用的發生率。 質子治療相對於光子放射治療,可以大幅減少腫瘤周邊正常組織不必要的放射劑量,從而降低副作用發生率,適用於身體各部位,特別是位於高敏感區域或靠近重要器官的腫瘤,包含腦瘤、頭頸部腫瘤、乳癌、肺癌、食道癌、肝癌、攝護腺癌、復發性腫瘤,對於不適用重粒子的兒童癌症病人,更可降低長期後遺症,希望可以幫助更多需要的病人。 減重代謝專家的黃致錕院長,也在論壇上,分享最新技術與治療理念,黃致錕表示,在馬來西亞,隨著肥胖率的上升,傳統的治療方法,如生活方式改變和藥物治療效果有限,因此,迫切需要創新方案。 最近的藥物治療進展,帶來了針對食慾和能量平衡的新抗肥胖藥物,且在減重手術上,除已進入機械手臂微創手術技術,對胃腸系統的荷爾蒙調節也有更新的見解;且走向基因和微生物研究的精準醫療,提供個人化的治療方案。 對於幹細胞與外泌體的傷口治療應用,中醫大附醫中區體系副院長李建智(整形外科主任)表示,幹細胞具有分化為各種細胞類型的能力,對於組織修復和再生至關重要。 李建智強調。在傷口治療中,幹細胞可以轉變為皮膚細胞、血管及其他重要組件,從而加速修復、減少疤痕,並改善慢性或複雜傷口患者的治療效果。至於在傷口癒合中,幹細胞衍生的外泌體可以刺激細胞增殖、血管生成和免疫調節,從而使外泌體療法成為增強人體自然癒合機制的有效工具。 我們充分利用幹細胞的再生潛力和外泌體的信號特性,顯著提升傷口癒合,超越傳統治療方式。 對於頭頸癌手術的精準治療,整形外科醫師黃循敬表示,整外團隊已整合超顯微外科手術、CAD/CAM技術和3D列印的新技術,能夠更精準定位和處理腫瘤,提供病人個人化的治療選擇,讓病人術後的功能性和美觀達到更滿意的效果,維持更好的生活品質。 中醫大附醫負責執行衛福部新南向計畫的國際醫療中心執行長周艾齊表示,今年5月與本院與國際醫藥大學簽署MOU後,即參與該校主辦的「2024 Next Generation of Care Conference」,展出本院智慧醫院與介接緯創醫學(Keeogo)、慧誠智醫,讓參觀的馬國衛生部總監Datuk Dr. Muhammad Radzi bin Abu Hassan相當驚艷! 此次是雙方第二次合作,聚焦本院先進的質子治療、減重代謝、幹細胞與外泌體、超顯微手術的創新醫療,希望透過持續與MOU機構的 深化合作,建立信賴友誼的基礎,也複製成功模式擴展到東馬其他的醫療機構,提升台灣醫療品牌的國際知名度與好感度。 資料來源: 工商時報

中醫大附醫創新醫療推廣到馬國 推動新南向醫衛交流

亞洲最友善城市出爐!台灣「1城市奪冠」

2024-10-05

15:03 2024/10/05 中時新聞網 許庭瑛 國外語言學習網站《Preply》近日公布「亞洲最友善的城市」調查,而台北市在排行榜上脫穎而出、榮獲冠軍。該排名以遊客回訪率、安全評分、英文語言能力、還有對外國人的友善程度等指標來評比。令人意外的是,有名的觀光大城,如日本東京市僅排名11,泰國曼谷則為第6。 除了上述評估要素外,該國接受免簽證護照或落地簽的國家數量,還有「平等指數公司」(Equaldex)提供的LGBTQ+平等指數等指標,也在評比之列。 台北市在「對外國旅客接受度」上,獲得89分的高分,而在「多元化接受度」上,則以66分拿下全排名最高分。至於「安全分數」也獲得亞洲第二高的84.55分。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在「對外國旅客友善度」項目勇奪滿分。 儘管在英語能力的評比上,台北市並未列入,但仍憑藉著其他指標的優異表現,在20個亞洲城市中獨占鰲頭,奪下最友善城市的寶座。 該網站指出,台北市不僅張開雙臂歡迎遊客,還提供了一些亞洲最好的街頭美食,擁有便利的公共交通系統,並有一系列文化和歷史景點可供探索。 另外,第二名是新加坡市,新加坡在所有受訪的城市中,英語程度得分最高,其遊客回訪率達14%。反觀排名較後段的城市,如土耳其伊斯坦堡,名列最不友善的城市,而日本京都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杜拜,則分別位居倒數第2及第3名。 資料來源

亞洲最友善城市出爐!台灣「1城市奪冠」

台灣醫療再創高峰!腦癌治療成果馬國專家慕名求教

2024-09-18

2024/09/18 中時 馮惠宜 中國附醫細胞治療成功經驗推向馬來西亞,台、馬神外醫學會簽署MOU,擴大醫衛新南向推動成效。(中國附醫提供/馮惠宜台中傳真) 台灣醫術輸出東南亞再獲成果,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體系3名醫師受邀參加馬來西亞神經外科年會分享台灣在腦癌、腦中風以及內視鏡脊椎手術的經驗,不但進一步簽署MOU,加強醫學交流合作,現場更吸引馬國專家報名來台學習。 台灣護國神山不只台積電,台灣醫療技術因近年在國際醫療大有進展,也成為守護台灣安全隱型翅膀;中國附醫神經外科部主任陳春忠、微創脊椎神經外科主任邱正廸與台南市立安南醫院細胞治療中心主任莊皓宇受邀赴馬參與馬來西亞神經外科年會,分享台灣細胞治療等領域成功經驗,獲得與會醫師關注。 其中陳春忠分享惡性神經膠質瘤治療經驗,患者林女士經接受放射線治療,再進行樹突細胞免疫治療,迄今4年來追蹤觀察病況穩定,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陳春忠表示,治療惡性神經膠質瘤在手術後,以往只有放射線治療,與1-2種標靶治療可選擇之外,幾乎就無他法可選,治療上極為困難。一般治療後存活率平均為15個月,中國附醫平均達23個月,林女士更是已超過4年。 陳春忠強調,該院細胞治療也發展至更高端的CAR-T細胞治療,不斷提升癌症治療成果,很樂意把台灣細胞治療的臨床經驗帶到馬國分享,促進醫學新知的交流。 中國附醫國際醫療中心周艾齊執行長表示,該院第3年執行衛福部「新南向醫衛合作與產業發展」計畫,將神經外科定為台馬醫學交流的重點領域,包含在馬國舉辦研討會、醫院參訪、健康講座,以及醫師來台培訓的具體交流,此次年會讓全馬各醫院神經外科醫師一站式地認識到台灣先進的醫療技術,也讓世界看到台灣。 中國附醫細胞治療成功經驗推向馬來西亞,台、馬神外醫學會簽署MOU,擴大醫衛新南向推動成效。(中國附醫提供/馮惠宜台中傳真) 資料來源: 中國時報新聞網

台灣醫療再創高峰!腦癌治療成果馬國專家慕名求教

2024全球最宜居城市出爐 台灣3城市被讚「全球前段班」

2024-07-02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2024/06/28 林浥樺/核稿編輯 經濟學人資訊社(EIU)26日發布2024年全球宜居指數(Global Liveability Index)排名,冠軍是維也納,另外台灣3城市也有上榜,宜居程度屬全球最前段班(得分高於80),台北排第66名、高雄第72名、台中第74名。 CNN報導,EIU的全球宜居指數有5大評分項目,分別為穩定度(Stability,占比25%)、健康照護(Healthcare,占比20%)、文化和環境(Culture & Environment,占比25%)、教育(Education,占比10%)、基礎建設(Infrastructure,占比20%)。 2024排行榜納入的全球173個城市中,1至5名分別為維也納、哥本哈根、蘇黎世、墨爾本、卡加立。6至10名則為日內瓦、雪梨、溫哥華、大阪、奧克蘭。 台灣部分,據《中央社》詢問分析師拉帝(Akshay Rathi)指出,台北、高雄、台中的表現都很不錯,宜居程度屬全球最前段班(得分高於80)。台北排名第66名、高雄第72名、台中第74名。 根據CNN報導,維也納連3年蟬聯全球宜居城市第1名,不過由於明顯缺乏重大體育賽事,使維也納文化和環境得分較低。另外日本大阪是唯一進入世界前10名的亞洲城市。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

2024全球最宜居城市出爐 台灣3城市被讚「全球前段班」

中醫大附醫新南向醫旅病人百倍成長 推廣重難症特色醫療

2024-05-02

台灣好報 林明佑 2024年5月2日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推動衛福部新南向醫衛合作與產業發展,攜手緯創醫學(Keeogo)與慧誠智醫imedtac參加於吉隆坡舉辦之「2024 Next Generation of Care: Merging Healthcare & Technology Conference」並展覽。吸引馬來西亞衛生部衛生總監YBhg. Datuk Dr. Muhammad Radzi Abu Hassan(左3)、衛福部專門委員吳玲瑩(左1)到展位參觀Keeogo的下肢外骨骼機器的展示(右1)。(中醫大附醫提供) 【記者 林明佑/台中 報導】疫後發展國際醫療觀光,為台灣醫療院所注入新活水。中醫大附醫自2022年起承接衛福部醫衛新南向計畫有成,將包含癌症細胞治療等重難症特色醫療推廣到馬來西亞、汶萊並擴及新加坡,明顯引入國際醫療人流,周德陽院長表示,2023年比前一年(包含健檢在內),馬來西亞成長256倍,汶萊成長47倍,除醫院受益以外,引入眾多國際就醫人流,也創造台中市醫療觀光Inbound可觀效益,並介接台灣醫衛廠商國際拓銷「以醫帶產」Outbound效益。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推動衛福部新南向醫衛合作與產業發展(中長期計畫第三年),在衛福部專門委員吳玲瑩見證下(右2),國際醫療中心黃致錕院長(右3)於吉隆坡與馬來西亞頂尖的國際醫藥大學International Medical University(IMU)副校長Prof. Dr. Abdul Aziz Baba(左3)共同簽署MOU,推動醫學研究、人才培訓與醫衛產業的交流合作。 (中醫大附醫提供) 疫情前,原本國際醫療人次佔比最高的為中國大陸,因受限兩岸多種不利因素影響下,如今已被新南向國家所超越。拜醫衛新南向計畫的推動,中醫大附醫推廣特色醫療到馬來西亞(吉隆坡、砂拉越、沙巴)與汶萊,健檢與疾病就醫人次明顯提高。包括腦癌等癌症治療;以免開刀心導管方式治療多種心血管疾病(心房顫動、心律不整、主動脈瓣置換、周邊血管阻塞等);以「神波刀」非侵入式方式治療嚴重顫抖症;及免開腦微創手術治療顱底腫瘤,都已幫助許多馬國重症病人,打開在馬國的知名度。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推動衛福部新南向醫衛合作與產業發展,攜手緯創醫學(Keeogo)(左方藍衣)與慧誠智醫imedtac(右2)參加於吉隆坡舉辦之「2024 Next Generation of Care: Merging Healthcare & Technology Conference」與展覽。衛福部專門委員吳玲瑩(中)特地到場觀展打氣。(中醫大附醫提供) 衛生福利部吳玲瑩專門委員也表示,新南向醫衛合作與產業發展推動至中長期計畫的第三年已明顯顯現效益,後勢更加可期。今年度新南向計畫,中醫大附醫在周德陽院長指導下,已率先由國際醫療中心黃致錕院長帶隊開拔到吉隆坡,在今年4月29日攜手無語良師學院,展開「亞洲醫師微創手術培訓平台」的首場手術示範; 吳玲瑩說,緊接著與馬國頂尖的馬來西亞國際醫藥大學IMU International Medical University(馬國第一所也是最成熟的私立醫學和健康科學大學)簽署合作備忘錄MOU,展開醫事人員培訓與醫學等多方交流。 吳玲瑩表示,此行,還有介接台灣醫衛產業到馬國的重要任務,5月2日,中醫大附醫將攜手智慧醫院解決方案的慧誠智醫,與下肢外骨骼機器人(Keeogo)緯創醫學,共同參與IMU-2024 Next Generation of Care:Merging Healthcare & Technology Conference會議與展覽,強強聯手,共同推廣中醫大附醫國際醫療與台灣卓越醫衛產品的雙品牌。 台中市已是台灣第二大城市,是宜居城市的指標。擁有國際知名的逢甲夜市商圈,也有國際級台中歌劇院、路思義教堂、亞洲現代美術館,匯聚普立茲克獎建築大師巨作,還有谷關溫泉,並鄰近日月潭國際景點,極具國際醫療觀光的潛力發展。中醫大附醫整合資源,透過醫衛新南向計畫的推動,不僅讓國際人士親身體驗台灣卓越醫療技術與服務,也勢必在疫後國際觀光醫療的新浪趨勢下,幫助台中市醫療觀光新一波經濟產值。 資料來源: yahoo新聞網

中醫大附醫新南向醫旅病人百倍成長 推廣重難症特色醫療

地震後振興觀光 我駐星代表童振源將組企業家團訪花蓮

2024-04-10

2024/04/08 12:53:29 經濟日報 記者劉秀珍 我駐新加坡代表童振源這幾天很關心花蓮地震災情,也在臉書上寫下:看到內外各界都積極捐獻協助花蓮,「這時 我們都是花蓮人」。 童振源說,他很關注受災的花蓮能否儘快恢復正常運作,也希望媒體多報導花蓮恢復的狀況,讓海內外遊客有信心到花蓮旅遊,振興當地經濟。 就任駐星代表後,他把向新加坡推介台灣作為主要職責,幾天前 ,他與台灣健康醫療產業卓越聯盟執行長吳明彥才達成共識,預計11月底籌組新加坡企業家,到花蓮展開健康養生之旅,行程中包括,到花蓮慈濟醫學中心進行高端健檢、拜訪靜思精舍證嚴上人,以及到秧悦美地度假酒店享受健康養生度假。 童振源回想起,六年前的2月6日,那時他任我駐泰國代表,花蓮發生地震,泰國台灣會館主席張文平與台商總會總會長劉樹添立刻打電話給他,表示要捐款給花蓮。童振源立即連絡花蓮縣政府,花蓮縣府回覆說,由於媒體不斷播放花蓮地震的消息,導致觀光客驟減,嚴重影響當地居民生計,帶給花蓮的傷害比地震還大。 童振源的記憶猶新,當時號召泰國僑領、媒體及網紅一起來趟花蓮之 旅,以致整個農曆過年期間,他與觀光組主任巫宗霖都在協調機票、火車票、住宿及當地觀光景點行程安排。經過一番努力,終於在2月27日順利成行,那一次有25位泰國朋友共赴花蓮,除了捐款,也許助宣傳當地觀光。 這一次,他仍希望大家都為花蓮的復甦,盡一份心力。 我駐新加坡代表童振源(前排右六)年前任駐泰國代表,在花蓮地震後籌組泰國團拜訪花蓮,推動花蓮觀光。取自童振源臉書。 我駐新加坡代表童振源(前排右五)六年前任駐泰國代表,當時在花蓮地震後籌組泰國團拜訪花蓮,推動花蓮觀光。取自童振源臉書 資料來源: 經濟日報

地震後振興觀光 我駐星代表童振源將組企業家團訪花蓮
這個資訊是否對你有幫助?
展開選單
關閉選單
回上頁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