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鹿草最高行政機關鄉公所旁的鹿仔草民俗文化學堂,成立的時間很短,三年都不到,2008年3月才正式落成。文化學堂外觀上由藝術家盧銘世設計,房子有了整個黃色與咖啡的底色,妝點上梅花鹿的斑點,讓外觀有鹿奔騰,與一旁的鄉公所相較,顯得更活潑,但也能相互連結,吸引大家注意而好奇走進來。畢竟,這是一個「外貌協會」的時代。學堂內部,一樓以各類型展示為主,介紹了鹿草的文化特色與產業風貌。二樓規劃作為活動與研習課程使用,開放至今,一系列編織、捏陶、插花的課程,由鹿草本地的老師來帶領,很快額滿,甚至吸引了鄰近的布袋、義竹人來詢問。雖然學堂年輕頗輕,但建築本體卻頗有年代,原本是1978年就成立的鹿草鄉衛生所舊址。曾經是鄉民來打疫苗的地方,童年時在此哭鬧的畫面,還有不少鹿草人依稀記得;也有不少人在此「阿」張大嘴巴,讓牙醫好好檢查修理一番,可以說是血淚交錯的地方,對老一輩來講非常有感情的。1950至70年代間,台灣各鄉鎮建立衛生所,醫生、護士、保健員進行有系統的公共衛生工作,讓許多傳染病在台灣絕跡,具有半公共服務性質的衛生所,曾經是許多偏鄉最重要,也是在地最值得信賴的醫療所在。當時1978年建好的衛生所,後來和鄉公所換地,在鄉公所後方蓋了新的大樓,在2003年時搬去新家而空置下來。現在,不少鹿草長者所記得的鹿草鄉衛生所,竟然還是現在的「民俗文化學堂」這個地方。一手規劃出鹿仔草民俗文化學堂的首任掌門人鄭宏毅說,甚至在重新開放舉辦特展時,還遇到老人家要進來掛號……。只能說,數十年累積的情感真是太濃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