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觀音亭創建於明永曆年間(1647~1683),或云更早,自古以來便有「台疆祖廟」之美譽,是臺灣地區主祀觀音佛祖的古剎之一。時聞晨鐘暮鼓、梵唱唄讚,雖居囂鬧紅塵,亦有脫俗出世之趣。亭為三開間三進,地勢較高,前有老榕綠蔭,更顯清幽,三川門以「凹壽」形式呈現,如同雙臂,象徵佛祖慈悲,接納十方眾生。中隔「官廳」與興濟宮相鄰,雖是一佛一道,卻是同祀一地,故三川門正脊飾以剪黏之道教「福、祿、壽」三仙,而垂脊由左而右,分飾象徵風(持劍)調(執琵琶)雨(開傘)順(拘蜃或環)之四大天王,凸顯佛教寺院特色;正殿脊飾「王母娘娘」更是罕見題材,異於他廟,別具特色。三川中門則繪以韋馱、伽藍護法、另有二金剛力士旁侍側門,皆出於民族藝師陳壽彝之手。其作品風格在於描繪精細,並以金色粉線勾勒輪廓,獨具創意。而中門牌樓枋木施作泥塑,以泥固著於木,工法特殊,內容皆以佛教經典故事為題材,彰顯風格。入亭,見哼、哈二大金剛力士分立兩旁,護持佛寺與佛法。清代以降,歷次重修碑記分勒兩壁,府城著名之文武官員、商號、仕紳多名列其上,亦詳述慶成祈安、祿位崇祀、供置棧房與店屋以供住僧收租等善舉,足見本亭自古以來便香火鼎盛、地位崇高。拜亭採取減柱式設計,利用三川殿與正殿檐柱搭建,營造出開闊空間,兼具視野加大的效果。亭內懸掛諸多清代古匾,其中,同治元年(1862)台灣府知府洪毓琛「大觀在上」匾額高懸,顯露觀音佛祖俯視人間的氣度氛圍。南海觀世音菩薩法相金面,居殿堂之上,十八羅漢分祀兩側;左祀月下老人,掌管人間男女姻緣;右奉註生娘娘、花公花婆,求賜麟兒、護祐長成;更配祀齊天大聖孫悟空,專治桀驁不馴或「著猴」驚嚇的小孩,亦祀達摩祖師,可謂祈祐周全。後殿為大雄寶殿,主祀三寶佛(即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並有藏密白教傳人貢噶老人所獻之「人天師表」匾一方,脅侍韋馱與伽藍兩位護法,左右分別配祀地藏王菩薩及監齋普薩、妙莊王,共同塑造佛門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