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選單按鈕

中研院歷史文物陳列館

電話:886-2-26523180 地址:115 115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2段130號
學術傳承本所第一任所長 傅斯年先生於1928年創建歷史語言研究所,並以史語所優越的組織與研究能力為後盾,於1933年委託成立了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他認為博物館主要目的在教育民眾,以提升國民素質,開啟國人文化視野。他的博物館理念帶有濃厚的自然史博物館性質,與收藏展示古董的博物館截然異趣。自抗戰前至抗戰結束的十多年間,史語所與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的關係更形密切,兩個單位合作進行多次的考古發掘和民族學調查。中央博物院籌備處隨史語所遷來台灣後,於1949年與北平故宮博物院合併成立「國立中央、故宮博物院聯合管理處」,1965年改制為「國立故宮博物院」。中央博物院無形中便消失了。1958年史語所考古館落成,闢有考古陳列室一間,1986年歷史文物陳列館大樓啟用,一、 二兩 樓闢為展覽廳,博物館的規模乃初步成形;至 2002年6月歷史文物陳列館於整修後重新開幕──中央博物院的立館精神, 終於在他的老本家史語所以歷史學、考古學、民族學為導向的歷史文物陳列館再度復活。本館的館藏品與一般藝術博物館所蒐集的藏品最大不同處在於﹕ 它們不僅具備文物本身的歷史文化與考古知識的價值,同時也具體說明史語所自 1920年代後期以來 ,以及 近代中國學術史的發展背景。 知識社會裡的新定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自創立以來,始終堅持的基本治學方針,即要研究者走出讀書人狹隘的小書齋 ─「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以第一手資料的蒐集與研究,為史學研究的首要工作。這種 堅持無徵不信,實證求真的科學批判精神和理念, 不僅是史語所的傳統精神 ,而其研究具體成果的展現,則落實在 歷史文物陳列館 展出的內容。在全球化的 21世紀﹐知識已經不再是典藏在象牙塔裡的精品,而是必須走入各個社會階級的公眾領域,開啟辯論,激發想像,勾勒遠景。本館自許要為知識體系與民間大眾之間建立橋樑,傳承過往的成果,邁向未來的挑戰。也希望民間社會傳來的聲音與批評,成為鞭策史語所反省與改進的動力。邁向學術博物館的新里程為迎接新時代的知識文化使命 本館於 1997年封館整修,並重新規劃展示主題與內容﹔同時,改善本館典藏庫房的環境,依青銅及有機文物的性質,設有兩個恆溫恆溼專室。1994年成立了文物維護實驗室,以達到文物研究、保存及維護的責任;最後,將展覽及教育推廣等相關資源與人力,進行整合,期使本館朝博物館專業經營的方向逐步轉型。現階段的典藏工作重點,除積極將所藏中原考古文物重新整理外,亦配合國科會「國家典藏數位化計畫」,將文物影像、資料數位化。本館2002年重新開放後,將以常設典藏展為主,每年配合小型的特展與相關的教育推廣活動,將本所歷來的研究成果與社會大眾分享。 誠如傅斯年先生在創所初期所提倡的,研究工作與博物館的並存,是不相衝突的。在勤於學術研究之餘,兼顧普及教育和文化提升的責任,正是史語所長期以來的主張;歷史文物陳列館作為展示本所學術研究成果的場所,珍貴的歷史文物將不只是學術研究的材料,同時讓觀覽者皆能欣賞且有所得,以引發人們對於學術的瞭解與興趣,促進科學和文化的進步。
這個資訊是否對你有幫助?
展開選單
關閉選單
回上頁 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