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戰爭後,清廷被迫割讓臺灣。一八九五年,能久親王率領近衛師團二十艘艦隊抵臺,五月二十九日自澳底(鹽寮)登陸。當時的水返腳,就位於日軍前進路線的中繼點,能久親王曾駐紮於汐止忠順廟之遺址(當年為蘇家房舍)。後來,日本政府明訂能久親王曾駐蹕之汐止住所為「遺跡所」,號為「能久宮」。臺灣光復後,能久宮改名「忠順廟」,神社的遺址遭拆毀,改建成中國風格的廟宇,但是在廟宇的周遭仍然能夠看得出當年神社遺跡在這裡會明顯感覺到此地帶有的歷史意義,中國與日本宗教風格的建築物相互交雜,日式的石燈座上還有日本天皇紀元及昭和年號的石刻,忠順廟內則供奉保儀大夫,廟內東西壁各題「忠」、「孝」兩大字,兩種迥然不同的風格混搭卻又不顯突兀,營造出更特殊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