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山神社為日昭和13年(西元1938年)5月13日興建完成,當時為日治時代末期,正值七七事變後,日本國家神道步入法西斯國教期,對臺灣的宗教統治達到高峰,在臺灣積極推展皇民化運動,為協力戰爭、因應時局而動員全臺,因此強制臺灣人民祭拜神社,同時更採取「一街庄一神社」的方針,以便在各方面加強對臺灣的控制。關於海山神社的建造推估應與當時日本政府在臺推行的這些政策有關。同時,神社做為日本政府思想教育、殖民教化的場所,在臺灣與地方上的宮廟寺院形成非常強烈的文化對比,海山神社現存石牆、石階、第三座鳥居基座、石坦以及民國29年建造的防空洞。石牆石材為士林硬石,石階為洗石子,防空洞前段為水泥改建,後段仍保留原先構造。古蹟本體包含海山神社遺址、海山神社下方的防空壕、以及位於員山公園的積穗配水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