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善同位於二重疏洪道内,是疏洪道内唯一在开辟时未被拆除的建物。此庙在清末即已存在,为昔日顶崁墓园,开垦初期二重埔地区往生的人,多就地埋葬,日治时期地方人士为繁荣地方,始禁止滥葬,并且将二重埔五保内所有的荒塚屍骨集中在万善同,由五保共同祭祀。因为万善同是由二重埔五保(五里长) 为地方安宁,共同集资兴建,乃为一「公有阴庙」,在台湾实属少见。民国六十六年曾因纳骨塔的圆顶坍塌而重修,民国六十八年纳骨塔第二次整修。民国七十二年二重疏洪道兴建,因位在疏洪道溢洪区内而计画拆除,後因当地民众一再请愿故得以保存。民国七十三年跨越疏洪道行经庙旁的中山大桥,在施工至万善同前面时,曾发生重达数吨的桥面一同掉落的事件,除令施工单位检讨施工过程外,亦不免依礼俗备牲礼到万善同祭拜。回首民国七十至八十年代,台湾大家乐盛行时期,晚上到万善同求明牌的赌客络驿不绝,还愿的电影、布袋戏、歌仔戏,甚至脱衣舞等吸引许多的人潮和摊贩夜市,至民国八十七年因疏洪道建设为公园,才将此地的摊贩夜市迁移恢复原本的平静。(荷花公园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