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福宮係道教廟宇,草創於清道光年間,位於仁愛路下溪里,居臺北盆地東南方,是由臺北市大龍峒保安宮〈俗稱大道公廟〉分靈而來,主祀保生大帝吳本,從祀福德正神。早年因往臺北參拜大帝,路途遙遠,須經新店溪,當時尚無中正橋,須靠渡船來往,每逢颱風大雨,洪水肆虐,行程斷絕,帶來極大困擾,故先民擇址「輪寮腳」供奉,即現址後方三百公尺處。當時村內人口稀少,不足百戶,經濟薄弱,無力隆建,只把竹草當建材,興建草茅之廟,略砌成神社一間,供庄民祈福膜拜。爾後歷經颱風洪水沖毀、蟲蟻損傷,數度倒塌,經信民林光成、孫進、許九等重整神厝,為第一次改建;多年後廟貌陋舊,經信民曾萬成贈地及林光成奔走,於同治十二年竣工,為第二次改建;宣統三年,廟遭颱風吹毀,至民國五年由林火盛、陳坤源等人鳩資重建,為第三次改建;民國四十七年,信民林望、洪寶樹提議重整,至六十年始成今日廟觀。當時分鄉設鎮是以「信仰」來區分,永和地區是泉州人,信奉保生大帝,中和地區是漳州人,信奉媽祖,潭漧里、中永和雙方拉據好幾年,文化水準高的希望規劃至永和,而信仰較濃厚的當地人則希望分至中和,幸而當時有一位鎮民代表永和國小老師蔡國敏投永和一票,功勞很大,以至使保福宮至今仍屹立於永和地區。保福宮形制完整,雕飾精美,承繼中國南方傳統風格,廟脊燕尾,剪黏雕花,五顏六色,光采炫目;正殿兩旁石彫龍柱,龍身盤柱,龍爪抓珠,以青石構成,刻工精細,雄偉秀麗;廟內藻井、斗栱、瓜筒、疊斗、花鳥柱、石刻人物、瑞獸等雕鏤窮奇,精美絕倫。目前善男信女甚多,常至該廟宇祭拜祈求闔家平安,香火相當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