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時期往來臺北城與古亭庄,會經過牯嶺街。日據時期為了紀念第5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而稱此地為佐久間町,後來日本戰敗,被迫遣返的日本人,到此賣書籍、字畫換錢回日,成為牯嶺街舊書攤的前身。後大陸人來臺,仿效日本人,成立舊書及古董字畫販售地攤,牯嶺街舊書的名氣也就這樣傳開了,命名為牯嶺,是用來替換掉佐久間町,將殖民的色彩除去。 牯嶺街小劇場的大門開向西北,是日本人為了在此做為監控之用,掃視著平原區可能出現的威脅,所以建築物不同於鄰近屋舍格式。國民政府依舊讓這棟房子繼續負起監控的任務,作為警察局,象徵國家權力。中正2分局搬遷到了南海路,此建築物成為小劇場的展演空間,發展藝文活動。空間規劃為辦公室及服務台、文宣品區、實驗劇場、拘留室、會議室、藝文空間、視聽室、排練室。這兒不時有各種活動演出,在臺灣小劇場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