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賣局現在稱為公賣局,由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成立於一九○一年,建築物初建於一九一三年,先建兩翼,至一九二二年才完成中央尖塔,成為臺北市的重要地標。當時日人為控制鴉片、鹽、樟腦、菸、酒、火柴、度量衡及石油等重要民生物質,乃設置專賣局,由殖民政府操控產銷大權,其收入為總督府最主要財源。戰後由國民政府接收,改為臺灣省菸酒公賣局。 公賣局的建築物頗具吸引力,具有一種神秘感,雖不如總統府般一字排開的大氣派,卻也不像公家機構簡易平實的結構。其建築風格有人說是巴洛克風格,亦有人認為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曾引起建築界及文藝界的討論;基本上應屬歐洲後期文藝復興時期建物,內政部並於八十七年六月十日公告指定為國定古蹟。 公賣局總局初建於一九一三年,為日據時期初期建築物,由總督府營繕課設計施工,當時負責設計者為台灣總督府營繕課技師森山松之助,因與總統府建築物如出一轍,故施工資料列為機密。 專賣局之建築,先建二翼,壁體為RC加強磚造地上三層,中央塔塔高六層,於一九二二年完成;外壁有橫帶(Band)滾繞,形成紅白相間的帶狀裝飾,與磚拱及拱頂石(Key Stone)結合成一體,正面出現半圓形山頂,門廳上置球形圓頂等建築特徵。 在正中央入口上方,設計有一勳章飾紋,其中央有一橢圓突起,周遭並搭配漩渦花紋,這是一個標準的文藝復興勳章文飾,十分醒目。入口處的門廊以立體飾柱做為支撐,上覆以古典式圓頂,且台基並未抬高,無形中將原有的權威感削弱許多,另外表達了親切的感覺。而位於兩翼共計四處的塔樓上,皆開設有牛眼窗,一方面是用來增進採光,而另一方面則也裝飾了塔樓的山牆部份。 建物平面呈對稱L型,進門後左右兩翼有環抱型旋梯,中間一道正梯直到二樓半分行左右,放眼望去是透過陽光的整片玻璃窗,扶手是雙葫蘆木造,欲往一樓須上二樓再迴旋而下,扶手為如意狀,具予穩健厚實的感覺,樓梯旁柱子下寬上略窄,頂緣處飾以葡萄果葉,各層樓迴廊十分寬廣,窗框為木造雙扇外推方形窗,三樓方形窗另加半圓形固定小窗,窗與窗之間皆有一拱門,置身其間有一種舒坦的感覺,每層樓約三米高,通風良好。一樓大廳的設計為挑高一層半,呈現扇形,類似歐洲古堡氣派的大廳,現在為詢問處及會客室。內庭中央有一棵大榕樹點綴,使得整個內庭充滿了生機,展現出建築之美。資料來源:台北市古蹟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