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据时代(民国九年)仿大陆长江上流「三峡」地名改称为三峡庄,民国卅二年,升格为三峡街。民国卅五年成立三峡镇。加上周围有山,於是让处於平原和山地交接处的三峡有了优越的发展条件,便利的河运更使三峡成为当时北台湾的重要内陆船运码头及物资集散中心。兴盛时期的三峡在主要物产及经营项目上有:染布、樟脑及茶,尤其染布业更是重要行业,为当时台湾染布重镇。然而随着交通重心的转移及河运的没落,三峡的商业地位逐渐被取代,但还是留下了丰富的人文景观,不论是精致华美的庙宇、古意盎然的老街或是近年成立的美术馆、艺品店等,都值得有心人深入探访。清乾隆年间,三峡聚落成形,商业活动繁盛,明末清初,渡海来台开垦的移民,坐着船沿淡水河,逐渐往上游大汉溪畔的三峡地区开垦,形成村落。人们为了取水及灌溉方便,大都住於水边,所以三峡较早开发的地区是横溪、三峡溪、大汉溪附近,後来因所住局限才渐往山地发展。三峡因山区范围庞大,先民耕种之余,上山伐木、采藤、烧炭,且三峡近山产大菁(可制作染料),又有清澈的三峡溪水,故由淡水河运进布匹,造就了染布业之发展,早年三峡老街的商店大部份以染布业为多。後来有外国人发现三峡地区的山地很适合种茶,又有天然资源樟树,於是人们开始种茶及制作樟脑,染布、茶、樟脑为三峡过去三大的物产。清乾隆年间,安溪移民入垦者渐增,於是有「溪聚落」形成,三峡的第一条街「三角涌街」(即现今民权老街)也在此时初具雏型。 晚清的三角涌以熬樟脑、制茶及染布为主要产业,并以三角涌街为集散中心,利用河道纵横的夙富水利,将货品运送至全台各地,甚至外销他国,在极盛时期往来船只达六十艘之多,市街景象繁荣。日据时代,积极建设三峡,造就独特建筑风格清光绪二十一年(西元一八九五年),签订马关条约,日军登台後,首遭三角涌义军抵抗,歼灭日军数百人,随後遭日军焚街烧杀报复,三角涌街庄及祖师庙皆在此时付之一炬,於日治初期再度於废墟中重建。日治中期,日人开始开采煤矿与木材,成为三峡新兴工业。此时的染布业也因洋服、西服及布行代之而日渐衰颓。大正五年(西元一九一六年),推行「街区改正」工作,形成今日民权老街现存的立面,并建设轻便铁道作为主要文通工具。日治晚期,日人大力推展皇民化运动,三峡着名地标-三峡拱桥,也在此时期落成,水运时代自此宣告结束,三峡街庄的交易逐渐转变成基本的民生消费。台湾光复,祖师庙渐添艺术光辉台湾光复後,改制为三峡镇,三峡人的信仰中心-长福岩清水祖师庙由艺术家李梅树教授主持改建,由於建造技术匠心独具,精雕细琢,造就了祖师庙「东方艺术殿堂」的美名,使祖师庙在庄严的宗教气息中,增添珍贵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