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植物园内的历史博物馆,在幽雅的自然环境中,有着不同的气质,外观是属於中式宫殿建筑,两层楼阁,搭配绿色屋檐,在馆外还有小桥 流水装饰,像是置身於都市之外。该馆至今有50多年历史,原系河南博物馆的收藏 品为主,後来逐渐增加收藏,并扩建馆舍,到成为当今艺文、教育界肯定倚重的艺术文物典藏、展览空间,一路走来,筚路褴褛,慢慢成长,成 为今天的局面。馆内展示着多位私人收藏家的捐赠,包含先秦绳纹陶、汉代绿釉陶、六朝舞乐俑及唐三彩、甲骨、青铜器、玉器、瓷器和文献等珍贵文物。性质上,是属於历史文物为主的博物馆,馆方建立明确的风格,就是以中华文物与闽台文物为主轴,美术品方面则是以历史所系者为对象的一个综合性的博物馆。 国立历史博物馆(以下简称本馆)建於1955年12月4日。民国44年当时担任教育部长的张其昀先生,有感於社会历史教育的重要,在其任内推动建设「南海学园」,并首先成立「国立历史文物美术馆」,以发挥宏扬历史文化教育的功能,於是,政府迁台後开办的第一所公共博物馆因而诞生,由包遵彭先生出任首任馆长。1957年10月10日国立历史文物美术馆正式更名为「国立历史博物馆」。 建馆馆址选定於植物园内的一栋日式木造建筑,这栋建筑在日治时期是作为当时总督府殖产局的商品陈列馆。本馆建馆之後,自1958年开始进行馆舍改建,增建陈列室及画廊,1961年兴建「国家画廊」用以展出书画作品,1962年增建传统建筑式展览大厅,1971年原有木楼奉准改建成传统建筑样式的展览大楼,成为目前红墙绿瓦的建筑体。 本馆开馆之初并无馆藏,因政府拨交文物尚未到位,亦无购藏文物经费,一度曾有「真空馆」窘称。次年1956年,教育部拨交战後日本归还古物以及一批原为河南博物馆所藏文物,最早入藏的这两批文物成为本馆馆藏重要基础。而後,陆续经由政府机关拨交、各界热心捐赠、购藏、民间发掘出土文物等多项管道,藏品日益丰富,至今已达五万余件。现有馆藏共分为国画、法书、西画、玉石、陶器、瓷器等等十九类文物。文物品类包括史前彩陶,商周甲骨青铜器、唐三彩、石刻佛雕、玉器、民初家具戏偶、当代书画等,文物样貌多元,古今兼备,并深具民间性与生活性。 作为政府迁台後成立的第一所公共博物馆,本馆的肇建象徵着台湾博物馆事业的萌芽。开馆以来,历任馆长无不积极拓展馆务,与时俱进,尽力发挥博物馆功能。1961年兴建国家画廊,启用後被视为国内最具代表的画廊,当时许多艺术家皆曾於本馆国家画廊展出,可谓集一时艺坛风华。 本馆长年积极策办引进各类型国际性展览,藉由展览推动国际文化交流,例如世界古文明、国外名馆作品等主题式大展,屡次引起注目,吸引大批参观人潮。政府开放大陆探亲後,1988年起逐步放宽物品来台、人员往来限制,本馆主动规划办理两岸文化交流的特展,包括兵马俑等多项展览令人印象深刻。此外,推动文化输出,筹办各类展览推介馆藏文物及国内艺术家,积极推动对外宣扬文化。70-80年代曾规划一系列地方文物特展,将台湾各地地方博物馆的特色典藏有计画地在本馆展出,另一方面也将馆藏文物精品送至当时各县市文化中心巡回展出,促进台湾各地艺文交流,而後更基於「将博物馆文物送到家」的理念,於民国90年起首创行动博物馆,以改装大型货柜车为小型博物馆,定时定点巡回各偏远地区作专题展览与文化教育活动,目前已有两台行动博物馆巡回於各乡镇展出。2012年5月20日本馆改隶文化部,并新增文创行销组,文创行销组成立以来积极推展本馆各项文创业务,诸如邮票开发、公共艺术合作、文创商品等典藏图像加值应用,并以合作开发建立本馆博物馆商店最适切的自营模式,目前共有九家文创商店,其中七家位於国际及国内机场航空站,除提供国内外旅客精致贴心的文化服务外,并积极提升本馆品牌能见度及国家文化形象。此外,更提出博物馆「公益文创」理念,延伸博物馆资源的社会服务面向。 自开馆以来,本馆使命与任务不断与时俱新,然为民服务精神始终不变,更於2013年荣获第五届政府服务品质奖优等的肯定,本馆亦将持续不断努力,提供民众更优质的参观经验、更理想的休闲环境,致力打造一首都文化空间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