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卖局现在称为公卖局,由日治时期台湾总督府成立於一九○一年,建筑物初建於一九一三年,先建两翼,至一九二二年才完成中央尖塔,成为台北市的重要地标。当时日人为控制鸦片、盐、樟脑、菸、酒、火柴、度量衡及石油等重要民生物质,乃设置专卖局,由殖民政府操控产销大权,其收入为总督府最主要财源。战後由国民政府接收,改为台湾省菸酒公卖局。 公卖局的建筑物颇具吸引力,具有一种神秘感,虽不如总统府般一字排开的大气派,却也不像公家机构简易平实的结构。其建筑风格有人说是巴洛克风格,亦有人认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曾引起建筑界及文艺界的讨论;基本上应属欧洲後期文艺复兴时期建物,内政部并於八十七年六月十日公告指定为国定古蹟。 公卖局总局初建於一九一三年,为日据时期初期建筑物,由总督府营缮课设计施工,当时负责设计者为台湾总督府营缮课技师森山松之助,因与总统府建筑物如出一辙,故施工资料列为机密。 专卖局之建筑,先建二翼,壁体为RC加强砖造地上三层,中央塔塔高六层,於一九二二年完成;外壁有横带(Band)滚绕,形成红白相间的带状装饰,与砖拱及拱顶石(Key Stone)结合成一体,正面出现半圆形山顶,门厅上置球形圆顶等建筑特徵。 在正中央入口上方,设计有一勳章饰纹,其中央有一椭圆突起,周遭并搭配漩涡花纹,这是一个标准的文艺复兴勳章文饰,十分醒目。入口处的门廊以立体饰柱做为支撑,上覆以古典式圆顶,且台基并未抬高,无形中将原有的权威感削弱许多,另外表达了亲切的感觉。而位於两翼共计四处的塔楼上,皆开设有牛眼窗,一方面是用来增进采光,而另一方面则也装饰了塔楼的山墙部份。 建物平面呈对称L型,进门後左右两翼有环抱型旋梯,中间一道正梯直到二楼半分行左右,放眼望去是透过阳光的整片玻璃窗,扶手是双葫芦木造,欲往一楼须上二楼再回旋而下,扶手为如意状,具予稳健厚实的感觉,楼梯旁柱子下宽上略窄,顶缘处饰以葡萄果叶,各层楼回廊十分宽广,窗框为木造双扇外推方形窗,三楼方形窗另加半圆形固定小窗,窗与窗之间皆有一拱门,置身其间有一种舒坦的感觉,每层楼约三米高,通风良好。一楼大厅的设计为挑高一层半,呈现扇形,类似欧洲古堡气派的大厅,现在为询问处及会客室。内庭中央有一棵大榕树点缀,使得整个内庭充满了生机,展现出建筑之美。资料来源:台北市古蹟巡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