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祀神緣起於清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鹿港東石漁民鄭和尚於海邊拾獲神木一塊,因夜間發毫光,光芒四射,靈氣璀燦,鄰近相告爭觀稱奇,突然間神靈附身鄭和尚:「其原為天帝駕前主理判事,今奉玉旨與二位賢弟擇地鹿仔港開基保國佑民」更由簽詩得知尊姓為「蘇」,當時便以神柴遵照王爺的指示而雕刻為大王、二王、三王的神像,大王爺的造型英偉為文官裝束,腳踏金獅; 二王爺造型則高大威武,屬武裝裝束;至於三王爺則兼具文武裝束,腳著繡花紅鞋,身材與大王爺相似,並由值年爐主分別供奉著,從此神靈顯赫,漁民祈禱者,吳不滿載而歸。民國五十七年正式建廟定廟名 本宮蘇大王自開基以來長期在地方上以輪爐主制的方式供奉,每年由值年爐主新建一清潔之屋(不論土、磚、石、竹、木造等,新屋即可),供作王爺壇,翌年此屋歸該爐主所有,所以長久以來使得原本偏僻荒蕪的北頭地區,加上海岸線的日益後退,產生許多新生地,並逐漸形成人口稠密的區域。直到民國五十年左右,因地方人口越來越多,容做王爺新建行台的空地已越來越難取得,所以徵得王爺的同意才於民國五十一年起籌募建廟,並於民國五十七年完成,且正式定廟名為「奉天宮」。及至此時蘇府大王爺才由「爐主輪奉」的方式,進入有固定廟址奉祀的時代。神靈顯赫 乾隆年間地方常發生瘟疫,地方長官束手無策,當時巡檢沈佳瑞久仰蘇王爺之靈驗,親臨王爺壇參拜拈香祈禱,請王爺庇祐萬民,地方隨即平靜,乾隆43年巡檢王坦再度蒞壇祈求平安,靈驗異常,至此每逢四月十二日王爺神誕均由地方長官主祭,各地香客湧到,絡繹不絕,大街小巷人潮擁擠。 王爺威靈,隨即傳遍全台及大陸沿海一帶,往來商賈相競朝拜,求者無不靈驗,泉州、石獅、晉江、蚶江等閩海一帶都有蘇府大王爺分香分靈,每隔幾年依王爺指示回鹿港謁祖。民國76年晉江衙口橋頭村蘇府大王再次降輦指示,要求信眾設法排除萬難(因處戒嚴時期),展轉香港於4月21日到達祖廟奉天宮。民國98年5月22日更有石獅蚶江五府王爺所供奉「蘇大巡」,團長林清闊率領5百餘位鄉親,來本廟「謁祖進香」,本廟給予熱情接待。民國99年6月1日再度由林團長率領3百餘人,自行製作「冊封代天巡狩蘇王府前往台灣謁祖進香」大旗。由此所述,台灣許多廟宇神明。幾乎都從大陸分香而來。但是奉天宮的蘇王府爺,卻是在鹿港開基的,這種由台灣分香到大陸內地的神明,相當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