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明治30年(西元1897年)於赤嵌樓設立日本陸軍臺南衛戍病院,日大正6年(西元1917年),依日軍第三期永久兵營計畫重建較大規模之院舍於日軍步兵第二聯隊(今成功大學光復校區)之北側,規模非常完整。日昭和12年(西元1937年)更名為臺南陸軍病院。二戰後,民國37年(西元1948年),國民政府軍接收此處並成立陸軍訓練司令部軍醫院,9月中旬開始收療病患。隔年,更名為臺灣省陸軍司令部軍醫院,並於民國39年(西元1950年)4月改制為「陸軍總司令部軍醫院」,10月再改編成為「陸軍軍官學校軍醫院」。民國41年(西元1952年)3月改制為「陸軍獨立醫院」,5月再更名為「陸軍醫院」,直屬於陸軍總部。民國43年(西元1954年)「陸軍醫院」升等成為「聯勤第四總醫院」,直屬聯勤總司令部。民國44年(西元1955年)改隸陸軍供應司令部軍醫屬,醫院名稱成為「陸軍第四總醫院」。民國49年(西元1960年),陸軍總部為統一各醫院番號,遂將醫院名稱更名為「陸軍第804總醫院」,俗稱804醫院。民國89年(西元2000年),醫院現址撥交給國立成功大學,並於民國90年(西元2001年)完成國立成功大學力行校區西側用地(原804軍醫院)校園規劃。日本陸軍臺南衛戍病院整座建築由數排南北向之建築以廊道相接而成。建築本身以磚造為主,有不同形式之拱廊,抬高之地板,屋頂留有造型小巧的通氣塔,均為適應台灣南部氣候而設,極具特色。原日軍臺南衛戍病院基地內除具有明確室內機能之建築空間外,尚包括圍牆、防空洞、花圃、水池及木造涼亭等景觀設施。戰後804總醫院於民國61年(西元1972年)曾進行院區美化,位於院區西北側的水池則出現疊石假山構造,並有中華民國國徽及「毋忘在莒」刻石造景,為原日軍臺南衛戍病院於戰後做為軍事醫院使用之見證。本體建築除原講堂外,其餘6棟建築均設有通氣孔並抬高基腳,構造以洗石子為主。牆身為荷式清水紅磚。可能的屋瓦形式要分為水泥瓦及黑燻瓦,少數為石棉平板瓦及金屬板。防水層均為木瓦片構造,建材為臺灣檜木。建築屋頂中有些部分還留有老虎窗及通風塔之設置。樓板構造均為鋼筋混凝土、室內地板面材以斜方格磨石子為主。窗戶型態及開啟方式均為上下拉窗,為方便通風,其窗戶配置多且大。門廊為方便病床進出也均設計寬敞。另原講堂與其餘建築最大不同之處為其牆身由木條板灰作及雨淋板構成,屋頂無老虎窗及通風塔,室內地板面材為長條型木板。整體而言,整棟建築幾乎為木構造而成。原日本陸軍臺南衛戍病院,乃日治時期日軍在臺灣設立之軍醫院,初期設於赤崁樓,後因軍隊設施陸續於東北市區完成,乃於日大正6年(西元1917年),在日軍步兵第二聯隊(今成功大學光復校區)北側重建較大規模之院舍。戰後,所有院舍移交國軍,並成立804醫院,服務軍民。它曾是當時中樓、三分子居民的就醫重點醫院,就建築價值而言,更是全國僅存的一座具完整軍事醫院之建築群。近年來,由於804醫院遷離,院舍經成功大學爭取成為力行校區,整修後將有系所遷入使用。原日本陸軍臺南衛戍病院與臺灣地區其他衛戍病院、或日本岐阜衛戍病院,就量體及空間配置上皆為「個形式配置」,為當時代衛戍病院建築之典型。古蹟本體共有7座建築物,包括原管理室、2棟原病室、原管理室附屬家、原講堂、原傳染病室及原實驗室及消毒室等。藉由這些建築構成,呈現日治時期軍事病院的運作概況,反映當時代病院運作之動線、設計邏輯。除建築之外,原日本陸軍臺南衛戍病院院區也遺留有不少老樹,值得一併保存。原日本陸軍臺南衛戍病院平面配置均為「分館式」,即採用依不同機能將建築物分棟設置,並以廊道連接的醫院配置模式,為臺灣日治時期病院建築主要之配置形式。在構造特質上,7棟建築均為紅磚承重牆及山形式木桁架屋頂構造,具體呈現臺灣第3期永久兵營計畫所有的建築特徵。 (資料來源:台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