祀典興濟宮創建於明永曆年間(1648~1683),主祀保生大帝,舊稱「大道公宮」、「頂大道公廟」等,為現存台南府城五間「祀典廟宇」之一。保生大帝為北宋名醫,以醫術高明、慈善濟人著稱,世人尊為神醫,飛昇之後,屢有顯靈、濟弱扶傾,自宋以來,歷代均有褒封、加冕;迄明代洪熙年間,因醫治皇太后有功,正式晉封為「萬壽無極保生大帝」。廟為三開間三進,簷飾剪黏華麗而富變化,充分展現閩南式廟宇建築特色;三川步口壁堵以雙龍紋飾構成「福、祿」二字,充分表現中國文字線條美感;亦有蝙蝠飛舞,象徵天降祥福;或松樹祥鶴,意味松鶴延年等吉祥含意。另有同治十年(1871)鐫刻之龍柱,雕工精巧生動、層次分明,單龍盤柱,剛勁有力;石獅雄踞大門,既有固定門軸、門柱及門檻之功用,兼具鎮護作用,常有信徒獻上糕餅,祈求護祐孩童頭殼硬、身體壯,為本宮重要民俗特色之一。而中門則繪有秦叔寶、尉遲恭,左右側門繪三十六官將護衛廟堂,此皆出於薪傳獎民俗藝師陳壽彝之手。步入廟堂,首見光緒八年(1882)台灣府知府周懋琦所撰對聯:「秉筆陋元臣醫藥神靈宋史漏收方伎傳,熙朝修祀典馨香朔望清時合祭觀音亭」,並詳述清同治、光緒年間,欽差大臣沈葆楨奉旨來台「開山撫番」,而興濟宮保生大帝護祐官兵,免於災病,乃奉旨祀典,諭令官員「朔望拈香,春秋致祭,以答鴻庥」,成為台灣唯一一座名列祀典之保生大帝廟。廟內另珍藏諸多清代古匾,其中又以道光十五年(1835)太子少保王得祿所立之「保愛生民」最負盛名。由於保生大帝精通醫術、妙手回春,廟內除了一般運籤外,更設有眼科、外科、小兒科及大人內科等藥籤,共計三百餘首,供信徒求方治療。正殿見保生大帝持笏端坐其上,脅祀江仙官、張聖者,配祀敏明姑娘、王舍人姑爺,案桌旁配祀下壇將軍-虎爺,因受大帝感化而被收為部屬,其具有醫治孩童腮腺炎、除煞、收驚及招財神力,相當受信徒歡迎。左右分祀五營將軍及福德正神;後殿為聖父母廳,供奉大帝聖父「敕封聖父諱通協成元君」、聖母「敕封聖母黃氏玉華大仙」神位,亦祀三官大帝、南、北斗星君、關聖帝君、太歲星君及文昌帝君,呈現民間多神信仰特色。左右壁堵彩繪泥塑「三十六官將」,或騎或飛、栩栩如生,宛若騰空而出,為本宮一大藝術特色。